"前不见古人":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 古人:诗人生活年代以前的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前:过去。
"后不见来者":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后:未来。
"念天地之悠悠":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念:想到。
"独怆然而涕下":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 涕:眼泪。,怆然:悲伤的样子。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以怀才不遇为题材。诗中通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贤君的追慕及生不逢时的感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营造出一种在辽阔时空下的孤独寂寞氛围,深刻表达了诗人陈子昂怀才不遇的悲愤、寂寞无奈的情绪,以及对自身境遇的哀伤。
2. 写作手法
借古抒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暗指如燕昭王等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化用《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中所提及的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等历史典故,借对古代贤君的追慕,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未遇明主的悲愤。通过对古人事迹的联想,将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寄托于对往昔贤君的向往中,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和历史厚重感。对比: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形成鲜明对比,天地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诗人“生不逢辰”的哀叹。通过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时世的感伤以及对诗坛污浊的憎恶之情,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其情感的复杂与强烈。直抒胸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在诗中毫无遮掩地直接抒发内心强烈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直白地表明自己无法得见前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也看不到后世明君,直接道出“生不逢时”的悲愤与无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面对辽阔天地时,自身的孤独、悲怆之感,将心中的愁绪、苦闷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没有任何含蓄委婉的修饰,直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冲击。正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与《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中对燕昭王礼待乐毅、郭隗,燕太子丹厚遇田光等事迹的描述,《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中对前代贤君礼贤下士事迹饱含钦慕,这些内容是对《登幽州台歌》中“古人”概念的具体展现,形成正衬关系。燕昭王等贤君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正面衬托出陈子昂所处时代缺乏贤明君主的遗憾与悲哀,以古代贤君的“有”来衬托当下贤君的“无”,进一步凸显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凉心境。渲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通过“天地之悠悠”描绘出天地广阔无垠、时间无穷无尽的宏大场景,营造出一种苍茫、空旷、寂寥的氛围。在这样浩瀚的时空背景下,更突显了诗人个体的渺小与孤独。“悠悠”一词重复使用,强化了天地的悠远之感,加深氛围的渲染;“独”字强调诗人独自一人,再以“怆然而涕下”展现其悲痛流泪的状态,通过对这种氛围和状态的细致刻画,层层递进,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怆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情感的强烈程度。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中古人指的是古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与《登幽州台歌》同期所作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可作佐证。这组诗共七首,诗中对战国时燕昭王礼待乐毅、郭隗,燕太子丹厚遇田光等事迹,饱含钦慕。然而,如燕昭王般的前代贤君已消逝于历史长河,后世的明君也尚未出现,陈子昂深感自己生不逢时。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诗人登台远望,浩瀚宇宙,广袤无垠,时间无尽,空间无限。他陡然间被孤独感裹挟,悲戚之情涌上心头,泪洒当场。这是以“山河依旧,人事已非”来倾诉“生不逢辰”的悲叹,情感里既有对当下时世的怅惘,也有对诗坛乱象的厌憎。诗人与前古贤人、未来英杰皆无缘相见,他所能感知且能感知他的,唯有所处的当下时代。
4. 作品点评
《登幽州台歌》篇幅简短,却深切展现了诗人陈子昂怀才不遇、孤寂无助的心境。其语言质朴刚健,气势奔放,极具感染力,久负盛名,为世人代代传颂。全诗以慷慨悲怆的基调,倾诉着诗人仕途失意的遭际,以及内心的落寞与苦闷。这种哀愁并非个例,在旧时代,无数胸怀才学却难展抱负之人皆有同感,故而引发了广泛且深刻的共鸣。
# 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神。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卷二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云:(诗略)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而文集不载。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
# 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假令陈、阮邂逅路歧,不知是哭是笑。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
# 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
明杨慎《升庵诗话》
# 两“不见”,好眼。“念天地之悠悠”,好胸中。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上一篇: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下一篇:唐·李白《行路难(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