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ě
hòu
zǎo
guò
tiān
jīn
qiáo
ǒu
chéng
zh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guān
qiáo
qíng
xuě
xiǎo
é
é
lǎo
yǐn
xíng
yín
guò
shòu
xiāng
huī
yīng
è
bái
tóng
yōu
yáng
duǎn
jǐng
diāo
nián
láo
luò
shuāi
qíng
gǎn
shì
duō
yóu
lài
luò
zhōng
ráo
zuì
shí
shí
huàn
shēng

译文

天津桥上的积雪在清晨阳光下高耸洁白,我这个老府尹独自漫步吟咏着走过。紫色绶带相互辉映应当不算差,可我这白胡须与雪同色又该如何呢。短暂的日光缓缓流逝,暮年的凋零来得如此急促,孤寂落寞的衰败心绪,让人感慨往事繁多。还多亏洛阳城中有许多爱饮酒的友人,时常来找我,呼唤着一同欣赏笙歌。

逐句剖析

"官桥晴雪晓峨峨":天津桥上的积雪在清晨阳光下高耸洁白,

"老尹行吟独一过":我这个老府尹独自漫步吟咏着走过。

"紫绶相辉应不恶":紫色绶带相互辉映应当不算差,

"白须同色复如何":可我这白胡须与雪同色又该如何呢。

"悠扬短景凋年急":短暂的日光缓缓流逝,暮年的凋零来得如此急促,

"牢落衰情感事多":孤寂落寞的衰败心绪,让人感慨往事繁多。

"犹赖洛中饶醉客":还多亏洛阳城中有许多爱饮酒的友人,

"时时䛏我唤笙歌":时常来找我,呼唤着一同欣赏笙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雪后早过天津桥偶呈诸客》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所作的七言律诗,刻画了雪后清晨天津桥的宁静景致以及诗人独自漫步吟咏的画面。诗中“官桥晴雪晓峨峨”用简洁笔墨描绘出积雪覆盖桥面的景象,“老尹行吟独一过”则隐含着诗人在官场漂泊起伏的感叹。后两联以“悠扬短景凋年急”等诗句,表达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忧虑和年老孤独的感受,末句借洛阳醉酒之人的笙歌情景寄托情感上的慰藉,展现出白居易晚年诗作将自然描写与人生感悟融合在一起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即景抒怀诗。借雪后清晨天津桥的积雪景致与自身独自行吟的画面,写出了对时光流逝的焦虑、衰老孤寂之感,以及借笙歌场景寻求情感慰藉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紫绶相辉应不恶,白须同色复如何”中,以“紫绶”的官服荣耀与“白须”的衰老容颜对比,紫绶的光鲜衬托白须的苍老,流露出对年华逝去、荣耀难掩衰老的无奈之情。直抒胸臆:“悠扬短景凋年急,牢落衰情感事多”直接抒发情感,“凋年急”直白写时光飞逝之快,“感事多”坦陈人生境遇带来的衰败愁绪,情感真挚直白。

3. 分段赏析

首联“官桥晴雪晓峨峨,老尹行吟独一过”,开篇描绘雪景与人物活动。“官桥晴雪晓峨峨”写出天津桥在清晨阳光下积雪高耸的景象,“峨峨”尽显雪的厚重洁白;“老尹行吟独一过”点明诗人以“老尹”自称,独自在桥上漫步吟诵,“独”字透出些许孤寂,景与情自然相融。颔联“紫绶相辉应不恶,白须同色复如何”,由景转向自身境遇的感慨。“紫绶”指官员的印绶,象征身份地位,“相辉应不恶”似在说官场身份尚可;但“白须同色复如何”笔锋一转,以白须与白雪同色,暗叹年华老去,“复如何”的反问中带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比中见出复杂心绪。颈联“悠扬短景凋年急,牢落衰情感事多”,进一步抒发时光与心境的感慨。“悠扬短景”写白日时光短暂易逝,“凋年急”直抒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急迫;“牢落衰情”形容内心孤寂失意,“感事多”则道出历经世事的沧桑感慨,语言直白却情感深沉,将时光之叹与人生之愁推向深处。尾联“犹赖洛中饶醉客,时时䛏我唤笙歌”,以自我慰藉作结。幸好洛阳城中有许多善饮的友人,时常招唤自己饮酒听曲,“犹赖”二字透出在失意中的一丝依托,“唤笙歌”的热闹与前文的“独一过”“衰情”形成对比,在沧桑中见出对生活暖意的珍惜,让全诗情感不至于过于消沉。

4. 作品点评

作为白居易晚年律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语言浅显流畅而内涵深刻,既有着细致的景物描写,又包含着克制的情感抒发。其篇章结构依照律诗“起承转合”的常规范式,尾联采用宕开一笔的写作方式,体现出诗人丰富多样的创作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下一篇:唐·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