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姑苏民":姑苏百姓人烟浩荡,
# 浩浩:形容众多。
"郁郁长洲城":长洲城池草木葱茏。
# 长洲:指苏州。春秋时,吴王阖闾有长洲苑,在今苏州西南。唐分吴县置长洲县,两县治所同在一城。,郁郁:气象兴盛的样子。
"来惭荷宠命":我来时愧对朝廷重托,
# 荷宠命:承受恩赐的使命。
"去愧无能名":离去时更觉一事无成。
"青紫行将吏":穿青紫官袍的官吏们行走匆忙,
# 青紫行将吏:意为送行的有穿官服的文武官吏,有头发花白的老百姓。青色为八、九品官的服色。这里的紫色不是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服色,而是指低级官吏所穿的粗布紫衣。
"班白列黎氓":白发苍苍的百姓列队相送。
# 黎氓:黎为平民,氓为田夫,泛指人民。,班白:谓老人头发斑白也。班:一作“斑”。
"一时临水拜":一时间临水叩拜送别,
"十里随舟行":沿河十里舟船随行。
"饯筵犹未收":饯别的宴席尚未撤去,
"征棹不可停":远行的船桨却难以暂停。
# 征棹:指远行的船。
"稍隔烟树色":渐渐隔开烟霭中的树色,
# 稍:渐渐。
"尚闻丝竹声":仍能听见丝竹乐声悠扬。
"怅望武丘路":怅然遥望通往武丘的山路,
# 武丘路:通往虎丘的路。宝历元年,白居易派人重新开拓虎丘路,沿路种植花木,作有《武丘寺路》诗。虎丘是苏州名胜,在苏州西北。唐人避讳,改“虎”为“武”。
"沉吟浒水亭":沉思徘徊在浒水亭旁。
# 浒水:即浒浦,又称许浦,在今江苏常熟市北流入长江。,沉吟:深思。
"还乡信有兴":归乡虽令人心生欢喜,
"去郡能无情":离开州郡又怎能无情。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别苏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以离别苏州为背景,前六句通过“浩浩姑苏民”“青紫行将吏”等意象,勾勒出苏州城百姓繁盛、官民相送的场景;后十句以“饯筵犹未收”“尚闻丝竹声”等细节,渲染离别时的不舍与怅惘。诗中既有对苏州山水人文的深情描绘,也暗含诗人对自己未能尽善治理的自省,展现了白居易作为地方官的责任感与文人细腻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偶:全诗非律体,但从首至尾全用对偶,流畅而不凝滞。如“浩浩姑苏民,郁郁长洲城”以“浩浩”对“郁郁”、“姑苏民”对“长洲城”,对仗工整。“青紫行将吏,班白列黎氓”,“青紫”对“班白”,“行将吏”对“列黎氓”,对仗工整。对比:“青紫行将吏,班白列黎氓”通过“青紫”(官员服饰)与“班白”(白发百姓)的色彩对比,展现官民同送的热烈场景,既突出苏州的繁华,又隐含诗人对百姓的关怀。后文“还乡信有兴,去郡能无情”以归乡的期待与离别的矛盾形成情感张力,强化了诗人对苏州的眷恋。细节描写:“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通过百姓临水拜别、随舟送行十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百姓对诗人的深情。直抒胸臆:“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直接表露诗人对未能尽善治理的自责,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体现了白居易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
3. 分段赏析
《别苏州》前六句以宏阔视角总写苏州风貌。“浩浩”“郁郁”叠词起势,展现姑苏人烟稠密、长洲城繁华的景象。“青紫”与“班白”对比,既描绘官民同送的盛况,又暗含诗人对吏治与民生的关注,为全诗奠定感怀基调。中四句聚焦送别细节。“临水拜”“随舟行”以动态场景刻画百姓的深情;“饯筵未收”“征棹不停”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矛盾,凸显离别迫近的无奈,渲染出“欲留难驻”的怅惘。后六句以虚实相生手法抒怀。“烟树色”“丝竹声”从视听角度写渐行渐远的苏州,虚实交织中延伸了离愁;“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借地名典故(武丘山、浒水亭)寄托对苏州山水的眷恋。末句以反问收束,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仕途与归隐的哲思。
上一篇:唐·白居易《题王处士郊居》
下一篇:唐·白居易《劝我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