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àn
·
·
líng
guò
héng
táng

朝代:宋作者:贺铸浏览量:2
líng
guò
héng
táng
dàn
sòng
fāng
chén
jǐn
huá
nián
shuí
yuè
qiáo
huā
yuàn
suǒ
chuāng
zhū
zhǐ
yǒu
chūn
zhī
chù
fēi
yún
rǎn
rǎn
héng
gāo
cǎi
xīn
duàn
cháng
shì
wèn
xián
qíng
dōu
chuān
yān
cǎo
mǎn
chéng
fēng
méi
huáng
shí

译文

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的居处。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伤感的诗句。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逐句剖析

"凌波不过横塘路":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

# 横塘:在苏州城外,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但目送、芳尘去":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

# 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

# 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锦瑟,饰有彩纹的瑟。华年,一作“年华”。

"月桥花院":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

# 月桥花院:一作“月台花榭”。月桥,像月亮似的小拱桥。花院,花木环绕的庭院。

"琐窗朱户":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

# 朱户:朱红的大门。,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琐,一作“绮”。

"只有春知处":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的居处。

# 只:一作“惟”。

"飞云冉冉蘅皋暮":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 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冉冉:指云彩缓缓流动。,飞:一作“碧”。

"彩笔新题断肠句":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伤感的诗句。

# 断肠句:伤感的诗句。,新:一作“空”。,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

"试问闲情都几许":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

# 都几许:总计为多少。都,一作“知”。,闲情:一说“闲愁”。,试问:一说“若问”。

"一川烟草":就像烟雨一川青草,

# 一川:遍地,一片。

"满城风絮":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

"梅子黄时雨":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 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是宋代词人贺铸所作的一首词。上阕写目送佳人远去后的遐想,对女子芳踪难觅的遗憾,亦隐喻自身才华空掷;月桥花院的绮丽想象,暗合词人怀才不遇的幽独心境。下阕点明愁绪绵延整日,既写情思缱绻,亦藏才高难展之叹。全词借虚笔勾勒相思之情,实则抒发词人郁郁不得志的愁绪,将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郁愤隐于字句之间;其构思别出机杼,意象绵密新奇,历来广为传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贺铸晚年退隐苏州之际。据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记载:“(贺铸)于盘门南十余里筑室,地属横塘,方回常于此间栖居往来,遂作《青玉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是一首婉约派词作。全词借虚笔勾勒相思之情,实则抒发词人郁郁不得志的愁绪,含蓄地流露出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烟草铺陈如愁之广袤,风絮纷飞似愁之缭乱,梅雨连绵若愁之无尽,将抽象心绪具象为立体画卷。三喻不仅各展愁态,更以铺排之势构成浑然意象群,尽显贺铸熔铸词境的非凡笔力。用典:“凌波不过横塘路”一句,贺铸巧用了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的典故。《洛神赋》原以“凌波微步”形容宓妃在水波上轻盈漫步的神韵,极写神女体态之婀娜、行止之飘逸,本是超脱尘世的仙姝意象。而贺铸在此将典故化用为日常情境:横塘水路之畔,一位步履轻盈的女子翩然而过,词人未直言其美,仅以“凌波”二字暗喻,赋予女子如洛水神女般的超凡气质。“锦瑟华年谁与度”一句,巧用了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典故,将原诗的朦胧追忆转化为当下对佳人的深切关切。李商隐笔下“锦瑟”以五十弦的繁复弦音,暗喻人生如梦的沧桑与对往昔情事的怅惘追思。词人借此勾勒出女子独居深闺的寂寥图景——月桥花院的幽美与“只有春知处”的孤绝相映,使年华虚度的慨叹与佳人难觅的惆怅浑然交融。反问:“锦瑟华年谁与度”谓曰这锦绣年华可和谁共度?词人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了内心的怅惘之情。慨叹美人青春韶华无人相伴,既含怜惜亦藏自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偶遇佳人后的眷慕相思与无缘之怅。“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之典,以“凌波”摹美人轻盈步态,她自横塘路过却未作停留,词人唯有目送其渐行渐远,“芳尘”既指其步履带起的尘埃,亦暗喻消逝的倩影,寥寥数语勾勒出邂逅即离的遗憾。​“锦瑟华年谁与度”以反问起兴,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之典,慨叹美人青春韶华无人相伴,既含怜惜亦藏自伤。“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转而想象其居处,月下桥畔、花院朱户的清幽景致,却因“只有春知处”的茫然回应,将相思的朦胧与无处探寻的怅惘推向极致。​下片承续相思愁绪,铺展春日迟暮的闲愁画卷。“飞云冉冉蘅皋暮”绘景兼写时移,词人伫立杜蘅水岸,凝望流云渐暗直至暮色四合,方惊觉时光流逝,“冉冉”叠字更添怅然绵邈之感。“彩笔新题断肠句”或言词人以江淹“彩笔”之才抒相思之苦,亦有解为美人题诗寄情,两说皆暗合“断肠”情致。​“试问闲情都几许?”“闲愁”别于离愁穷愁,其“闲”恰在漫无依傍、飘忽难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三重博喻作答:烟草铺陈如愁之广袤,风絮纷飞似愁之缭乱,梅雨连绵若愁之无尽,将抽象心绪具象为立体画卷。三喻不仅各展愁态,更以铺排之势构成浑然意象群,尽显贺铸熔铸词境的非凡笔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一《寄方回》诗

# 贺方回初在钱塘(当作“横塘”),作《青玉案》,鲁直喜之,赋绝句云:“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贺集中《青玉案》者甚众。大抵二公卓然自立,不肯浪下笔,予故谓“语意精新,用心甚苦”。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 贺方回尝作《青玉案》,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 世推方回所作“梅子黄时两”为绝唱,盖用寇菜公语也。寇诗云:“杜鹃啼处血成花,梅子黄时雨如雾。”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潘淳《潘子真诗话》

# 叠写三句闲愁,真绝唱!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

明末清初沈谦《填词杂说》

# 方回《青玉案》词工妙之至,无迹可寻,语句思路亦在目前,而千人万人不能凑拍。

清先著、程洪《词洁》

# 词有袭前人语而得名者,虽大家不免。如方回“梅子黄时雨”、耆卿“杨柳岸,晓风残月”、少游“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幼安“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等句,惟善于调度,正不以有蓝本为嫌。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

# 按方回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内,地名横塘,时往来其间,有此作。方回以孝惠皇后族孙,元祐中通判泗州,又悴太平州,退居吴下,是此词作于退休之后也,自有一番不得意、难以显言处。言斯所居横塘断无宓妃到,然波光清幽,亦常目送芳尘,第孤寂自守,无与为欢,惟有春风相慰藉而已。次阕言幽居肠断,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共此旦晚耳。无非写其景之郁勃岑寂也。

清黄苏《蓼园词选》

# 铁面粗豪度曲才,庆湖湖畔老方回。最怜梅子黄时雨,零落秦淮旧酒杯。

清钱陈群《宋百家诗存题词》

# 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末句好处全在“试问”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

清刘熙载《艺概》

# 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古人名句,如“梅子黄时雨”“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外自然而已。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 《鹤林玉露》曰:“以三者比愁之多”,最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实则“一川烟草”是二、三月间,“满城风絮”是三、四月间,“梅子黄时雨”是四、五月间。历时如此,则“谁与度”之神味,更为完足。或谓“试问”七字叫起下三句,为此词之空灵处,愚谓“一川”以下十三字写愁之多且久,虚意实作,外结墙而内空虚,即梦窗所自出。至全篇皆情,只此三句是景,而用景仍以写情,方回融景入情之妙用,尤耐人需寻味。山谷所谓“解道”,实深会此旨。乃当时因此一词,有“贺梅子”之目,后人遂专寻味“梅子黄时雨”一句。潘子真竟举寇莱公诗“梅子黄时雨如雾”,讥其非创获,毋乃梦梦耶?若舍全篇而专论一句,则方回用前人诗每直用全句,柳、秦、周皆然,而一经掉运,即自成一境,亦非浅人所知也。

近代陈匪石《宋词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下一篇: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