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guān
zhuàn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shèng
shuāi
zhī
suī
yuē
tiān
mìng
fēi
rén
shì
zāi
yuán
zhuāng
zōng
zhī
suǒ
tiān
xià
suǒ
shī
zhī
zhě
zhī
zhī
shì
yán
jìn
wáng
zhī
jiāng
zhōng
sān
shǐ
zhuāng
zōng
ér
gào
zhī
yuē
:“
:“
liáng
chóu
yān
wáng
suǒ
dān
yuē
wéi
xiōng
ér
jiē
bèi
jìn
guī
liáng
sān
zhě
hèn
ěr
sān
shǐ
ěr
wàng
nǎi
zhī
zhì
!”
!”
zhuāng
zōng
shòu
ér
cáng
zhī
miào
hòu
yòng
bīng
qiǎn
cóng
shì
shào
láo
gào
miào
qǐng
shǐ
chéng
jǐn
náng
ér
qián
kǎi
xuán
ér
zhī
fāng
yān
hán
liáng
jūn
chén
zhī
shǒu
tài
miào
huán
shǐ
xiān
wáng
ér
gào
chéng
gōng
zhī
shèng
wèi
zhuàng
zāi
chóu
chóu
miè
tiān
xià
dìng
luàn
zhě
yìng
cāng
huáng
dōng
chū
wèi
jiàn
zéi
ér
shì
sàn
jūn
chén
xiāng
zhī
suǒ
guī
zhì
shì
tiān
duàn
xià
zhān
jīn
shuāi
zhī
nán
ér
shī
zhī
běn
chéng
bài
zhī
ér
jiē
rén
shū
yuē
:“
:“
mǎn
zhāo
sǔn
qiān
shòu
。”
。”
yōu
láo
xīng
guó
wáng
shēn
rán
zhī
fāng
shèng
tiān
xià
háo
jié
néng
zhī
zhēng
shuāi
shù
shí
líng
rén
kùn
zhī
ér
shēn
guó
miè
wéi
tiān
xià
xiào
huò
huàn
cháng
wēi
ér
zhì
yǒng
duō
kùn
suǒ
líng
rén
zāi
zuò
líng
guān
zhuàn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逐句剖析

"呜呼":唉!

"盛衰之理":盛衰的道理,

"虽曰天命":虽说是天命决定的,

"岂非人事哉":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 人事:人的作为。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

# 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 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原:推究本原。

"与其所以失之者":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

# 晋王:李存勖之父李克用,沙陀部人(他的父亲姓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朝,赐姓名为李国昌),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为晋王。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

# 矢:箭。

"梁":梁王朱温,

# 梁:梁,吾仇也: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梁,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受封为梁王。唐僖宗时,他设计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 求讨伐他。李克用曾长期与朱温交战。

"吾仇也":是我的仇敌;

"燕王吾所立":燕王是我推立的,

# 燕王吾所立:刘仁恭本来是幽州将领,借李克用的势力夺取幽州,任卢龙节度使。后来刘仁恭归附朱温,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契丹与我约为兄弟,

#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温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和朱温通好。

"而皆背晋以归梁":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此三者":这三件事,

"吾遗恨也":是我的遗恨。

"与尔三矢":交给你三支箭,

# 与:赐给。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 乃父:你的父亲。乃:你的。,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其后用兵":以后庄宗出兵打仗,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

# 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件而祭告祖庙。,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祭祀用的牲畜。,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请其矢":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

# 请其矢: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请,敬辞,用以代替某些动词,表示恭敬、慎重。

"盛以锦囊":用漂亮的锦囊装着,

"负而前驱":背着它走在前面,

"及凯旋而纳之":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 纳之: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

# 组:绳索。,系:拴住。

"函梁君臣之首":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

# 函梁君臣之首:用木里子装着后梁皂帝、大臣的头。923年,后唐军队攻入开封,后梁术帝朱友贞俞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皇甫麟杀了未帝,随后自杀。雨,厘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入于太庙":走进祖庙,

"还矢先王":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

# 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而告以成功":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

"其意气之盛":他那神情气概,

# 意气:意志和气概。

"可谓壮哉":是多么威风!

"及仇雠已灭":等到仇敌已经消灭,

# 仇雠:仇人。雠,与“仇”同义。

"天下已定":天下已经安定,

"一夫夜呼":一人在夜里发难,

# 一夫夜呼:一大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926年,电驻在贝州(今河北清河的后唐军上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人虾都(今河南安阳)。邢州(今河北邢台)、沧州(今属河北)驻军相继叛乱。

"乱者四应":作乱的人四面响应,

# 乱者四应:指平叛诸军相继叛乱。

"仓皇东出":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

# 仓皇东出:(仓皇东出……泣下沽襟)皇甫晖作乱以后,李存勖从洛阳往东逃,到了万胜镇(在今河南中牟),听说李嗣源(李克用养子,当时已叛变)已经占据大梁(今河南开封),只好命令军队返回。一路上士兵叛逃,失散了一半。至洛阳附近,置酒痛哭,诸将一百多人相对号泣,都截断头发,放在地上,表示誓死以报。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

"君臣相顾":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不知所归":不知道哪里去好,

"至于誓天断发":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

# 誓天断发:指元行钦等百余人,援刀截发,置髻于地,以断首自誓。

"泣下沾襟":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

"何其衰也":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

# 欤: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岂:难道。

"抑本其成败之迹":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

# 本:考察,探究。,抑:或者,还是。

"而皆自于人欤":都是由于人事呢?

# 皆自于人欤:都出自人的原因吗?欤:表疑惑的语气助词。

"《书》曰":《尚书》上说:“

# 《书》:《尚书》。

"满招损":自满会招来损害,

# 满招损:满招损,谦得益:语出《尚书・大禹谟》。原句是 “满招损,谦受益”。

"谦受益":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劳可以兴国":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逸豫可以亡身":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 逸豫:安乐。指李存勖喜好音律,宠用伶人,以至自傅粉墨;与伶人共戏于庭。

"自然之理也":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因此,当他兴盛时,

"举天下豪杰":普天下的豪杰,

# 举:全,整个。

"莫能与之争":没有谁能和他相争;

"及其衰也":到他衰败时,

"数十伶人困之":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

# 数十伶人困之:伶人郭从谦趁李嗣源攻占大梁,李存勖众叛亲离之际,起兵作乱。李存勖率兵抵御,被乱箭射死。

"而身死国灭":最后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被天下人耻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

# 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

# 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溺,沉湎、无节制。

"岂独伶人也哉":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

# 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作《伶官传》":于是作《伶官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史论散文。作为史论体裁,借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事迹,探讨“盛衰之理”。运用先扬后抑、对比论证手法,先写庄宗受矢立志、灭仇成功的壮盛,再述其天下既定后因逸豫致乱、士卒离散的衰败。以史为据,阐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道理,警示治国理政与为人处世当戒骄戒躁、防微杜渐。文章叙事议论交融,逻辑严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五代史伶官传序》由宋代欧阳修撰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欧阳修进入政界后,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弊端严重。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时弊力图实行政治改革,却遭到当权派打击。此时欧阳修担心五代惨痛历史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新五代史》,本文就是其中《伶官传》的序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历史兴衰反思的史论散文,介绍了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借庄宗盛衰兴亡的经历,写出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的深刻思考,论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2. 写作手法

对比:全文以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对比贯穿。得天下时,庄宗受矢藏庙、用兵告庙,系燕父子、函梁君臣,意气风发,“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失天下时,一夫夜呼便乱者四应,士卒离散、君臣泣下,“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通过权势盛衰、行为成败的鲜明对比,有力论证“人事”对“盛衰之理”的关键影响,凸显“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主旨。先扬后抑:开篇先扬,叙述庄宗谨遵父命,得天下过程中展现的壮志与功绩,如“受而藏之于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凸显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后文笔锋一转,写其失天下的衰颓,“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形成强烈情感落差,强化“盛衰在人”的论点,使论证更具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文章前半部分以叙史为要。开篇即以兼具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抛出核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立论醒目,如破空而来,既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又带着论战锋芒,直抵当时流行宿命论历史观的要害,前人赞其“起势横空,神气远播”。随后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过渡,将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证论点的关键论据,让论点与后续叙事衔接得自然紧密,论点总摄全篇,叙事展开也不显突兀。为证此论点,作者未铺陈庄宗身世、伶官琐事,也未堆砌繁杂史例,而是从海量史料里,择取庄宗得失天下这一传奇且典型的史事。以洗练文字、沉挚情感、抑扬语调与纵横气势进行叙述:晋王李克用与梁王朱温仇怨极深,燕王刘守光之父刘仁恭,曾由李克用保荐任卢龙节度使,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也与李克用盟誓结义、约共讨梁,然二人后皆叛晋投梁。李克用临终以三箭遗命,嘱子李存勖复仇。李存勖凭精兵勇将,东征西讨,913年破幽州俘刘氏父子,献于太庙;923年攻梁,梁末帝朱友贞命部将杀己,李存勖入汴京,收其首级藏于太庙,还曾三败契丹,大仇得报。但灭梁后,他骄纵自满,宠信伶官、沉迷声色,致民怨沸腾、众叛亲离,在位仅三年便死于兵变。叙述中,作者用先扬后抑之法,借一盛一衰对比、一褒一贬抒情,制造强烈落差与冲击,触动读者心灵,强化论点说服力,正如前人所言:“叙唐庄宗,时见英俊,时显衰飒,凭吊唏嘘间,虽短篇尺幅,却有萦回不尽之意。”叙事毕,又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两反诘句回扣主题,对比论证暂告段落。后半部分,作者由叙事入论理,论证层层深入、立意步步递进。从《书》“满招损,谦得益”,自然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论点。为增其说服力,又把庄宗得失天下事,凝练成简洁对偶文字反向佐证,再以一盛一衰对比,与篇首立论前后呼应,让中心论点愈发鲜明。行文至此,作者意犹未尽,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论点,引领读者认知随笔触深化,从历史教训中获更深启迪。“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关乎人事,这两个论点,既是中心论点的深化,也是具体延展。全文论证至高潮时,作者戛然收笔,留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的点睛之笔,阐明写作《伶官传》“善善恶恶”的用意,并非就史论史,而是有着广泛且现实的醒世价值,言尽而意无穷,令读者回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欧阳修凭借深厚史识与高超文笔,聚焦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抽丝剥茧般揭示“盛衰在人”的深刻真理。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等论断,跨越千年时空,为治国理政勾勒警示标线,给个人修身指明克己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下一篇:宋·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