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啊!
"盛衰之理":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
"虽曰天命":虽说是天意,
"岂非人事哉":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探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
# 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原:推究,考查。
"与其所以失之者":探究庄宗失天下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
# 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
# 矢:箭。
"梁":梁王,
# 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吾仇也":是我的仇敌;
"燕王":燕王,
# 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吾所立":是我推立的;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
# 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而皆背晋以归梁":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此三者":这三件事,
"吾遗恨也":是我的遗憾。
"与尔三矢":给你三支箭,
# 与:赐给。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 乃:你的。,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其后用兵":此后出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
# 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
"请其矢":请下那三支箭,
"盛以锦囊":用锦囊盛着,
"负而前驱":背着它走在前面,
"及凯旋而纳之":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 纳之:把箭放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
# 组:绳索。,系:捆绑。
"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 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入于太庙":进入太庙,
"还矢先王":把箭还给先王,
# 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而告以成功":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
"其意气之盛":他意气骄盛,
"可谓壮哉":多么雄壮啊!
"及仇雠已灭":等到仇敌已经消灭,
# 仇雠:仇敌。
"天下已定":天下已经平定,
"一夫夜呼":一个人在夜间呼喊,
# 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乱者四应":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
"仓皇东出":他匆忙向东出逃,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
"君臣相顾":君臣相对而视,
# 顾:看。
"不知所归":不知回到哪里去。
"至于誓天断发":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
# 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泣下沾襟":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
"何其衰也":又是多么衰颓啊!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 欤: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岂:难道。
"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 迹:事迹,道理。,本:考究。,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
"而皆自于人欤":都是由于人事呢?
"《书》曰":《尚书》上说:“
# 书:《尚书》。
"满招损":自满招来损害,
"谦得益":谦虚得到好处。”
"忧劳可以兴国":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逸豫可以亡身":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 逸豫:安逸舒适。
"自然之理也":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
"举天下之豪杰":普天下的豪杰,
# 举:全、所有。
"莫能与之争":都不能跟他抗争;
"及其衰也":等到他衰败的时候,
"数十伶人困之":几十个伶人围困他,
"而身死国灭":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
"为天下笑":被天下人讥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
# 忽微:形容细小之事。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
# 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
"岂独伶人也哉":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 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作《伶官传》":于是作《伶官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也是怀古咏史诗,围绕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事件展开。文章开篇点明盛衰之理,强调人事的重要性。者借庄宗的兴衰史,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引用论证: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得益”,为观点提供经典论据,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先扬后抑:“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作者巧妙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对比:将庄宗得天下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意气风发与失天下时“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衰败进行对比,突出盛衰变化,有力论证人事对国家兴亡的关键作用。
3. 分段赏析
全文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以叙史为核心。开篇伊始,作者便直截了当地抛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此句以兼带感叹的反诘形式呈现,立论鲜明且极具警醒意味,同时带有强烈的论战性,有力地反驳了当时盛行的宿命论历史观。紧接着,作者写道:“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一过渡语句巧妙地将论点与论据相连,使得论点提纲挈领,下文的论述也显得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有力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繁杂的史料中,精心挑选了庄宗得失天下这一极富传奇色彩且极具典型意义的史事,以凝练的文字、深沉饱满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纵横开阖的气势展开叙述。据载,晋王李克用与梁王朱温仇怨极深。燕王刘守光之父刘仁恭,曾受李克用保荐成为卢龙节度使;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也曾与李克用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并约定共同讨伐朱温。然而,刘仁恭与阿保机后来皆背叛晋王,归附梁国,与晋为敌。李克用临终之际,以三支箭作为遗命,要求其子李存勖为其报仇雪恨。李存勖英勇善战,麾下兵强马壮,他东征西讨,于公元913年成功攻破幽州,生擒刘氏父子,将其捆绑后解送至太原,献于晋王太庙。公元923年,李存勖挥师攻梁,梁军溃败,朱温之子梁末帝朱友贞命部将将自己杀死,李存勖顺利攻入汴京,把朱友贞及其部将的首级装入木匣,收藏于太庙里。李存勖还曾三次击败契丹,为父报了深仇。但在灭梁之后,他逐渐骄傲自满,宠信伶官,沉迷声色,致使民怨沸腾,人心背离,仅仅在位三年,便死于兵变之中。在叙述这段历史时,作者巧妙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盛与衰的鲜明对比、褒与贬的情感抒发,形成强烈的落差感,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大大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正如前人所评价:“描述唐庄宗时,时而展现其英姿飒爽,时而呈现其衰败之态。凭吊之情溢于言表,虽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在叙事完毕后,作者又以两个反诘句回应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至此,对比论证初步完成。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由叙事自然过渡到论理,论证过程逐步深入,立意也层层递进。从“《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自然而然地引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论点。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反差,与文章开篇的立论前后呼应,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鲜明。至此,作者仍觉意犹未尽,进而提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一观点,引导读者的认知随着作者的笔触进一步升华,从历史教训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启迪。“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关乎人事,因此这两个论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化,也是其具体体现。作者在全文论证的高潮处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仿佛余音绕梁——“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此句犹如画龙点睛,明确表明作者写作《伶官传》的目的并非单纯就史论史,而是具有广泛且现实的警示意义。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特色显著。除了构思精妙、结构严谨、论证透彻、层层递进之外,其语言运用也别具一格。在语言风格上,文章既摒弃了骈文追求华丽词藻、矫揉造作的浮靡之风,注重文字的通俗易懂、简洁生动,诵读时,节奏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让读者沉浸于美的意境,深切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外,文中对偶词句俯拾皆是,如盛与衰、得与失、天命与人事、难与易等。这些对偶句的运用,不仅使文章韵律和谐,节奏匀称,还让文字简洁有力,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4. 作品点评
《五代史伶官传序》把叙事、议论、抒情巧妙交融,先大肆颂扬庄宗成功时意气风发、不可一世,接着叹息其失败时的颓唐与落寞,兴衰前后强烈反差,震撼人心。文中还引用《尚书》古训,有力佐证观点,增强说服力。全文围绕“盛衰”二字,史论结合,夹叙夹议,行文节奏张弛有度,情感饱满,以跌宕起伏的语调,深深打动读者。
上一篇:宋·刘攽《雨后池上》
下一篇:宋·苏轼《浣溪沙·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