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shǐ
líng
guān
zhuàn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2
shèng
shuāi
zhī
suī
yuē
tiān
mìng
fēi
rén
shì
zāi
yuán
zhuāng
zōng
zhī
suǒ
tiān
xià
suǒ
shī
zhī
zhě
zhī
zhī
shì
yán
jìn
wáng
zhī
jiāng
zhōng
sān
shǐ
zhuāng
zōng
ér
gào
zhī
yuē
:“
:“
liáng
chóu
yān
wáng
suǒ
dān
yuē
wéi
xiōng
ér
jiē
bèi
jìn
guī
liáng
sān
zhě
hèn
ěr
sān
shǐ
ěr
wàng
nǎi
zhī
zhì
!”
!”
zhuāng
zōng
shòu
ér
cáng
zhī
miào
hòu
yòng
bīng
qiǎn
cóng
shì
shào
láo
gào
miào
qǐng
shǐ
chéng
jǐn
náng
ér
qián
kǎi
xuán
ér
zhī
fāng
yān
hán
liáng
jūn
chén
zhī
shǒu
tài
miào
huán
shǐ
xiān
wáng
ér
gào
chéng
gōng
zhī
shèng
wèi
zhuàng
zāi
chóu
chóu
miè
tiān
xià
dìng
luàn
zhě
yìng
cāng
huáng
dōng
chū
wèi
jiàn
zéi
ér
shì
sàn
jūn
chén
xiāng
zhī
suǒ
guī
zhì
shì
tiān
duàn
xià
zhān
jīn
shuāi
zhī
nán
ér
shī
zhī
běn
chéng
bài
zhī
ér
jiē
rén
shū
yuē
:“
:“
mǎn
zhāo
sǔn
qiān
。”
。”
yōu
láo
xīng
guó
wáng
shēn
rán
zhī
fāng
shèng
tiān
xià
zhī
háo
jié
néng
zhī
zhēng
shuāi
shù
shí
líng
rén
kùn
zhī
ér
shēn
guó
miè
wéi
tiān
xià
xiào
huò
huàn
cháng
wēi
ér
zhì
yǒng
duō
kùn
suǒ
líng
rén
zāi
zuò
líng
guān
zhuàn

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探究庄宗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于是作《伶官传》。

逐句剖析

"呜呼":啊!

"盛衰之理":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

"虽曰天命":虽说是天意,

"岂非人事哉":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探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

# 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原:推究,考查。

"与其所以失之者":探究庄宗失天下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

# 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

# 矢:箭。

"梁":梁王,

# 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吾仇也":是我的仇敌;

"燕王":燕王,

# 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吾所立":是我推立的;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

# 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而皆背晋以归梁":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此三者":这三件事,

"吾遗恨也":是我的遗憾。

"与尔三矢":给你三支箭,

# 与:赐给。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 乃:你的。,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其后用兵":此后出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

# 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

"请其矢":请下那三支箭,

"盛以锦囊":用锦囊盛着,

"负而前驱":背着它走在前面,

"及凯旋而纳之":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 纳之:把箭放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

# 组:绳索。,系:捆绑。

"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 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入于太庙":进入太庙,

"还矢先王":把箭还给先王,

# 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而告以成功":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

"其意气之盛":他意气骄盛,

"可谓壮哉":多么雄壮啊!

"及仇雠已灭":等到仇敌已经消灭,

# 仇雠:仇敌。

"天下已定":天下已经平定,

"一夫夜呼":一个人在夜间呼喊,

# 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乱者四应":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

"仓皇东出":他匆忙向东出逃,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

"君臣相顾":君臣相对而视,

# 顾:看。

"不知所归":不知回到哪里去。

"至于誓天断发":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

# 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泣下沾襟":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

"何其衰也":又是多么衰颓啊!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 欤: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岂:难道。

"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 迹:事迹,道理。,本:考究。,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

"而皆自于人欤":都是由于人事呢?

"《书》曰":《尚书》上说:“

# 书:《尚书》。

"满招损":自满招来损害,

"谦得益":谦虚得到好处。”

"忧劳可以兴国":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逸豫可以亡身":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 逸豫:安逸舒适。

"自然之理也":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

"举天下之豪杰":普天下的豪杰,

# 举:全、所有。

"莫能与之争":都不能跟他抗争;

"及其衰也":等到他衰败的时候,

"数十伶人困之":几十个伶人围困他,

"而身死国灭":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

"为天下笑":被天下人讥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

# 忽微:形容细小之事。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

# 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

"岂独伶人也哉":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 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作《伶官传》":于是作《伶官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前半部分以叙史为主。作者于开篇之首即开宗明义,用一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又具有论战性,一反当时流行的宿命论的历史观。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后半部分中,作者由叙事转入论理,论证步步深入,立意层层递进。从“《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自然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点。通观全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欧阳修踏入政界之际,北宋王朝已然开启由盛转衰的历程。彼时,社会各类矛盾如弦紧绷,日益尖锐,政治积弊丛生,社会危机如同高悬之剑,令人深感不安。仁宗庆历初年,王伦、李海等领导的人民起义此伏彼起,西夏亦在西北边境频繁侵扰,宋军屡屡败北。欧阳修与范仲淹等人,洞察时弊,针对当下的诸多问题,试图推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于水火,然而却接连遭受当权派的无情打压。在这般艰难局势下,欧阳修满心忧虑,时常担心五代那段惨痛的历史会再度上演。况且宋太祖时期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存在繁杂琐碎且内容失实的问题,难以发挥劝善惩恶的作用。于是,欧阳修毅然决定亲自操刀,历经努力,著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 欧阳修一心牵挂国计民生,心怀忧国忧民之情,大力倡导革新。他尊崇儒家尚实致用的思想理念,时刻关注时事动态,积极投身于社会事务,坚决抵制佛教思想,对佛教的危害予以强烈抨击。坚决反对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行径,面对国家与民族所面临的严峻危机,欧阳修撰写此序,意在期望宋朝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镜。他郑重告诫执政者,务必汲取历史教训,在和平时期也要居安思危,对细微问题防微杜渐,全力做到励精图治,切不可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与虚荣,以此引起统治者的高度警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也是怀古咏史诗,围绕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事件展开。文章开篇点明盛衰之理,强调人事的重要性。者借庄宗的兴衰史,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引用论证: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得益”,为观点提供经典论据,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先扬后抑:“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作者巧妙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对比:将庄宗得天下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意气风发与失天下时“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衰败进行对比,突出盛衰变化,有力论证人事对国家兴亡的关键作用。

3. 分段赏析

全文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以叙史为核心。开篇伊始,作者便直截了当地抛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此句以兼带感叹的反诘形式呈现,立论鲜明且极具警醒意味,同时带有强烈的论战性,有力地反驳了当时盛行的宿命论历史观。紧接着,作者写道:“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一过渡语句巧妙地将论点与论据相连,使得论点提纲挈领,下文的论述也显得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有力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繁杂的史料中,精心挑选了庄宗得失天下这一极富传奇色彩且极具典型意义的史事,以凝练的文字、深沉饱满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纵横开阖的气势展开叙述。据载,晋王李克用与梁王朱温仇怨极深。燕王刘守光之父刘仁恭,曾受李克用保荐成为卢龙节度使;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也曾与李克用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并约定共同讨伐朱温。然而,刘仁恭与阿保机后来皆背叛晋王,归附梁国,与晋为敌。李克用临终之际,以三支箭作为遗命,要求其子李存勖为其报仇雪恨。李存勖英勇善战,麾下兵强马壮,他东征西讨,于公元913年成功攻破幽州,生擒刘氏父子,将其捆绑后解送至太原,献于晋王太庙。公元923年,李存勖挥师攻梁,梁军溃败,朱温之子梁末帝朱友贞命部将将自己杀死,李存勖顺利攻入汴京,把朱友贞及其部将的首级装入木匣,收藏于太庙里。李存勖还曾三次击败契丹,为父报了深仇。但在灭梁之后,他逐渐骄傲自满,宠信伶官,沉迷声色,致使民怨沸腾,人心背离,仅仅在位三年,便死于兵变之中。在叙述这段历史时,作者巧妙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盛与衰的鲜明对比、褒与贬的情感抒发,形成强烈的落差感,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大大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正如前人所评价:“描述唐庄宗时,时而展现其英姿飒爽,时而呈现其衰败之态。凭吊之情溢于言表,虽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在叙事完毕后,作者又以两个反诘句回应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至此,对比论证初步完成。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由叙事自然过渡到论理,论证过程逐步深入,立意也层层递进。从“《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自然而然地引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论点。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反差,与文章开篇的立论前后呼应,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鲜明。至此,作者仍觉意犹未尽,进而提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一观点,引导读者的认知随着作者的笔触进一步升华,从历史教训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启迪。“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关乎人事,因此这两个论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化,也是其具体体现。作者在全文论证的高潮处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仿佛余音绕梁——“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此句犹如画龙点睛,明确表明作者写作《伶官传》的目的并非单纯就史论史,而是具有广泛且现实的警示意义。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特色显著。除了构思精妙、结构严谨、论证透彻、层层递进之外,其语言运用也别具一格。在语言风格上,文章既摒弃了骈文追求华丽词藻、矫揉造作的浮靡之风,注重文字的通俗易懂、简洁生动,诵读时,节奏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让读者沉浸于美的意境,深切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外,文中对偶词句俯拾皆是,如盛与衰、得与失、天命与人事、难与易等。这些对偶句的运用,不仅使文章韵律和谐,节奏匀称,还让文字简洁有力,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4. 作品点评

《五代史伶官传序》把叙事、议论、抒情巧妙交融,先大肆颂扬庄宗成功时意气风发、不可一世,接着叹息其失败时的颓唐与落寞,兴衰前后强烈反差,震撼人心。文中还引用《尚书》古训,有力佐证观点,增强说服力。全文围绕“盛衰”二字,史论结合,夹叙夹议,行文节奏张弛有度,情感饱满,以跌宕起伏的语调,深深打动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攽《雨后池上》

下一篇: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