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ūn
xíng

朝代:宋作者:王禹偁浏览量:3
chuān
穿
shān
jìng
chū
huáng
xìn
yōu
yōu
xìng
cháng
wàn
yǒu
shēng
hán
wǎn
lài
shù
fēng
xié
yáng
táng
luò
yān
zhī
qiáo
mài
huā
kāi
bái
xuě
xiāng
shì
yín
chóu
chàng
cūn
qiáo
yuán
shù
xiāng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原野上的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逐句剖析

"马穿山径菊初黄":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

"信马悠悠野兴长":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 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

"万壑有声含晚籁":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

# 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棠梨叶落胭脂色":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

# 叶落:原作落叶,据孙本、赵本、经锄堂本乙。,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荞:原作乔,据孙本、赵本改。

"何事吟余忽惆怅":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原来是这原野上的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 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村行》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村行”为脉络,开篇写诗人信马由缰穿行菊黄初绽的山径,野趣盎然;继而以“有声”“无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勾勒出暮霭中山壑与峰峦的独特韵致;又以“胭脂色”“白雪香”绘棠梨叶落、荞麦花开的斑斓秋景。尾联陡然转折,点明因村桥与原野树木酷似故乡,触发贬谪中的思乡愁绪。全诗在清新明丽的田园画卷中,自然交织着仕途失意的怅惘与对故土的眷恋,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触怒宋太宗,遭贬至商州,任团练副使。在商山度过的“五百五十日”间,他创作了二百余首诗篇,数量约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即诞生于淳化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此诗以“村行”为脉络,诗人运多彩笔触勾勒山野秋光,将菊黄、枫红、雪白等斑斓景致尽纳笔端,描绘了一幅鲜活的山村画卷。同时,以含蓄诗语暗涌思乡情潮,抒发了对故土的拳拳眷恋。

2. 写作手法

声色结合: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声与色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声;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色。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设问: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菊初黄”暗点时序入秋,山间菊丛初绽的嫩黄,为画面染上秋意;“山径”直白勾勒路径,曲径通幽间尽显山野之趣。从结句“吾”字可知主人公即诗人本人,其“信马悠悠”之态,缰绳轻挽任马徐行,悠然意态跃然纸上;“野兴长”三字直抒胸臆,将沉醉山水的盎然游兴和盘托出,奠定全诗闲适基调。​颔联听觉层面,“万壑”纵横间,暮色裹挟风声、泉响、叶吟等万千秋声奔涌而来,“含晚籁”赋予山谷以包容万象的胸怀;视觉维度,“数峰”孑立斜阳之下,静默如智者凝思,“无语”反赋山峦以灵性,似曾低语而今屏息。“有声”的喧闹与“无语”的静谧形成张力,以动衬静中,山村暮色的幽寂愈发深邃。钱钟书先生所言“山峰本无语却似曾有语”的妙处,恰在此虚实相生间——静默中暗藏生命律动,让静态的山景跃动着诗性哲思。​颈联经霜棠梨叶如胭脂碎落,红得浓烈张扬;荞麦花海似皑皑白雪铺陈,白得纯净无瑕。“胭脂”与“白雪”的强烈对比,不仅在视觉上形成冲击,“香”字更以嗅觉勾连,让色彩有了可感知的温度。红叶纷扬、白花漫野的秋景图里,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已无需赘言。​尾联笔锋骤转。前六句畅意游赏的欢欣戛然而止,“何事”似自问亦似问景,答案藏于“村桥原树”的似曾相识中。小桥流水、平林远树的景象,瞬间唤醒游子潜意识里的乡愁记忆。那份乍见故园风物的恍惚,旋即被现实刺痛——此景非吾乡。宦游漂泊的孤寂、近乡情怯的复杂心绪,尽在“似”字的微妙拿捏间。这抹惆怅如暮色漫染,将前番盎然野趣浸染成“断肠人在天涯”的深沉况味。

4. 作品点评

作者勾勒出一幅斑斓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画卷,尽显宋人“以画入诗”的艺术追求。诗末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及情。前句以设问起兴,抛出“何事吟余忽惆怅”的疑惑,将诗人吟罢诗作突生的怅惘之感直白托出;后句随即应答,点明“村桥原树似吾乡”的缘由——正是村野间那桥、那树与故乡风物的神似,瞬间勾起思乡情愫。如此行文,既为前文的山水描摹赋予情感注脚,又鲜活展现出作者从悠然赏景到怅然思乡的心境转变,拓深了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北陂杏花》

下一篇:宋·苏轼《琴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