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hòu
guǎn
méi
cán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hòu
guǎn
méi
cán
qiáo
liǔ
cǎo
xūn
fēng
nuǎn
yáo
zhēng
pèi
chóu
jiàn
yuǎn
jiàn
qióng
tiáo
tiáo
duàn
chūn
shuǐ
cùn
cùn
róu
cháng
yíng
yíng
fěn
lèi
lóu
gāo
jìn
wēi
lán
píng
jìn
chù
shì
chūn
shān
xíng
rén
gèng
zài
chūn
shān
wài

译文

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逐句剖析

"候馆梅残":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

#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溪桥柳细":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

"草薰风暖摇征辔":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 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

"离愁渐远渐无穷":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

"迢迢不断如春水":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寸寸柔肠痛断,

# 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粉泪":行行泪水滴落面庞。

#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楼高莫近危阑倚":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 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平芜尽处是春山":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

#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行人更在春山外":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婉约词,收录于《宋词三百首》。此词以南方早春行旅为背景,上阕通过“候馆梅残”“溪桥柳细”等意象勾勒游子漂泊的离愁,以“迢迢不断如春水”化虚为实,将愁思绵延具象化;下阕转写闺中思妇“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悬想,末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以春山叠嶂的空间阻隔,将相思推向无尽怅惘。全词采用双线结构(行人离愁与闺妇哀怨),以春水、春山等自然意象串联时空,语言清丽婉转,“离愁渐远渐无穷”一句更被誉为“语淡情浓”的代表。此词融情景于一炉,含蓄中见深挚,展现了欧阳修词“深婉开少游”的艺术特色,是宋代婉约词中抒写离愁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踏莎行·候馆梅残》是欧阳修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年)​​创作的一首词。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考证,此词为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时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送别闺怨词。全词通过行旅与闺思的双重视角,抒写离愁别恨。上阕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等春景反衬游子漂泊的孤寂,下阕借“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刻画思妇的缠绵哀怨,末句“行人更在春山外”以空间阻隔深化相思的渺茫,展现了欧阳修婉约词“深婉含蓄,情韵悠长”的艺术特色。

2. 写作手法

反衬:“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以仲春丽景反衬行人离愁,明媚春光与无尽别恨形成强烈反差。虚实结合:“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虚写游子对闺妇的体贴叮嘱,实写思妇凭栏远望的徒劳,双线交织深化相思。比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以春水喻愁,将抽象情感具象为绵延不绝的流水,增强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两句以“梅残”“柳细”的早春意象开篇,既点明时令,又暗含离别意象。梅、柳作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离别符号,暗示行人即将踏上征途,而“残”“细”二字更强化了春光的未盛与生命的脆弱感,为后文离愁的滋生埋下伏笔。“草薰风暖摇征辔”一句通过嗅觉、触觉与动作的多重描写,构建出春日行旅的动态画面。暖风与残梅、细柳形成冷暖交织的张力,既凸显春景的明媚,又反衬行人孤寂的心境,“摇”字更以马缰轻摆的细节暗示行程的缓慢与愁绪的绵长。“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春水”喻愁,突破传统直抒胸臆的写法。通过“渐远渐无穷”的动态延展与“迢迢不断”的空间绵延,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流水意象,既呼应上文的春景,又以“水”的柔韧暗喻愁情的百转千回,成为宋词中以景结情的典范。“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运用叠字强化情感浓度。“寸寸”以肠的寸断写愁思的细密,“盈盈”以泪的充盈写悲情的浓烈,两组形容词从身体感知到外貌特征,将思妇的哀婉刻画得层次分明,与上片的“春水”形成情感呼应。“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以劝诫口吻转折,既体现行人对思妇的牵挂,又暗含对登高望远徒增怅惘的清醒认知。此句打破单一视角,通过人物心理的揣摩实现情感的双向流动,为下文的想象性场景铺垫。“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空间递进手法拓展意境:平芜—春山—行人,三层景物由近及远,形成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阻隔。春山作为地理屏障,既阻断了视线,也隐喻情感的不可逾越,而“更在”二字更以递进强调距离的遥远,使离愁突破时空限制,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 作品点评

此词被誉为宋代婉约词中“离情双绝”之作。其双线结构(游子行旅与闺妇相思)与对面写法,开创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抒情范式,对后世秦观、李清照等词家影响深远。名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即景设喻、赋比兴交融的手法,被赞为“语淡情浓,自然神妙”;“行人更在春山外”更以空间阻隔的层递美学,成为相思题材的经典意象。全词语言清丽柔婉,结构精巧层深,明代沈际飞评其“春水春山,柔情荡魄”,近代刘学锴称其为“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堪称欧阳修婉约词风的巅峰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子美流离兵革中,其咏内子云:“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欧阳文忠、范文正,矫饰风节,而欧公词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又:“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上分明问。”范文正词:“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又:“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情之所钟,虽贤者不能免,岂少年所作耶?惟荆公诗词未尝作脂粉语。

宋俞文豹《吹剑录》

# 句意最工。

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 佛经云:“奇草芳花能逆风闻薰。”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正用佛经语。六一词云“草薰风暖摇征髻”,又用江淹语。今《草堂词》改“薰”作“芳”,盖未见《文选》者也。又,欧公一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石曼卿诗:“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欧与石同时,且为文字友,其偶同乎?抑相取乎?

明杨慎《词品》

# 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春水春山走对妙。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一望无际矣。尽处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转望转远矣。当取以合看。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欧公有句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陈大声体之,作《蝶恋花》。落句云:“千里青山劳望远,行人更比青山远。”虽面稍更,而意句仍昔。然则偷句之钝,何可避也。

明陈霆《渚山堂词话》

# 此词特为赠别作耳。首阕言时物喧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何?次阕言不敢远望,愈望愈远也。语语倩丽,韶光情文斐亹

清黄苏《蓼园词选》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以拟石曼卿“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未免河汉。盖意近而工拙悬殊,不窗霄壤。且此等入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可与知者道耳。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 “春山”疑当作“青山”。否则,既用“春水”,又用两“春山”字,未免稍复矣。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挚,便称佳构。此词则两面兼写。前半首言征人驻马回头,愈行愈远,如春水迢迢,却望长亭,已隔万重云树。后半首为送行者设想,倚栏凝睇,心倒肠回,望青山无际,遥想斜日鞭丝,当已出青山之外,如鸳鸯之烟岛分飞,互相回首也。以章法论,“候馆”“溪桥”言行人所经历;“柔肠”“粉泪”言思妇之伤怀,情同而境判,前后闽之章法井然。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亦托为闺人别情,实乃自抒己情也,与晏殊《踏莎行》二词同。上半阕行者自道离情;下半阕则居者怀念行者。此词之行者,当即作者本人。欧阳修因作书责高若讷不谏吕夷简排斥孔道辅、范仲淹诸人,被高将其书呈之政府,因而被贬为夷陵令。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 (末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

现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此首,上片写行人忆家,下片写闺人忆外。起三句,写郊景如画,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一何自在。“离愁”两句,因见春水之不断,遂忆及离愁之无穷。下片,言闺人之怅望。“楼高”一句唤起,“平芜”两句拍合。平芜己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睹,惟存想象而已。写来极柔极厚。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琴诗》

下一篇:宋·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