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馆梅残":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
#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溪桥柳细":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
"草薰风暖摇征辔":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 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
"离愁渐远渐无穷":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
"迢迢不断如春水":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寸寸柔肠痛断,
# 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粉泪":行行泪水滴落面庞。
#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楼高莫近危阑倚":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 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平芜尽处是春山":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
#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行人更在春山外":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送别闺怨词。全词通过行旅与闺思的双重视角,抒写离愁别恨。上阕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等春景反衬游子漂泊的孤寂,下阕借“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刻画思妇的缠绵哀怨,末句“行人更在春山外”以空间阻隔深化相思的渺茫,展现了欧阳修婉约词“深婉含蓄,情韵悠长”的艺术特色。
2. 写作手法
反衬:“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以仲春丽景反衬行人离愁,明媚春光与无尽别恨形成强烈反差。虚实结合:“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虚写游子对闺妇的体贴叮嘱,实写思妇凭栏远望的徒劳,双线交织深化相思。比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以春水喻愁,将抽象情感具象为绵延不绝的流水,增强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两句以“梅残”“柳细”的早春意象开篇,既点明时令,又暗含离别意象。梅、柳作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离别符号,暗示行人即将踏上征途,而“残”“细”二字更强化了春光的未盛与生命的脆弱感,为后文离愁的滋生埋下伏笔。“草薰风暖摇征辔”一句通过嗅觉、触觉与动作的多重描写,构建出春日行旅的动态画面。暖风与残梅、细柳形成冷暖交织的张力,既凸显春景的明媚,又反衬行人孤寂的心境,“摇”字更以马缰轻摆的细节暗示行程的缓慢与愁绪的绵长。“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春水”喻愁,突破传统直抒胸臆的写法。通过“渐远渐无穷”的动态延展与“迢迢不断”的空间绵延,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流水意象,既呼应上文的春景,又以“水”的柔韧暗喻愁情的百转千回,成为宋词中以景结情的典范。“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运用叠字强化情感浓度。“寸寸”以肠的寸断写愁思的细密,“盈盈”以泪的充盈写悲情的浓烈,两组形容词从身体感知到外貌特征,将思妇的哀婉刻画得层次分明,与上片的“春水”形成情感呼应。“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以劝诫口吻转折,既体现行人对思妇的牵挂,又暗含对登高望远徒增怅惘的清醒认知。此句打破单一视角,通过人物心理的揣摩实现情感的双向流动,为下文的想象性场景铺垫。“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空间递进手法拓展意境:平芜—春山—行人,三层景物由近及远,形成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阻隔。春山作为地理屏障,既阻断了视线,也隐喻情感的不可逾越,而“更在”二字更以递进强调距离的遥远,使离愁突破时空限制,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 作品点评
此词被誉为宋代婉约词中“离情双绝”之作。其双线结构(游子行旅与闺妇相思)与对面写法,开创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抒情范式,对后世秦观、李清照等词家影响深远。名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即景设喻、赋比兴交融的手法,被赞为“语淡情浓,自然神妙”;“行人更在春山外”更以空间阻隔的层递美学,成为相思题材的经典意象。全词语言清丽柔婉,结构精巧层深,明代沈际飞评其“春水春山,柔情荡魄”,近代刘学锴称其为“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堪称欧阳修婉约词风的巅峰之作。
# 杜子美流离兵革中,其咏内子云:“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欧阳文忠、范文正,矫饰风节,而欧公词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又:“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上分明问。”范文正词:“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又:“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情之所钟,虽贤者不能免,岂少年所作耶?惟荆公诗词未尝作脂粉语。
宋俞文豹《吹剑录》
# 句意最工。
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 佛经云:“奇草芳花能逆风闻薰。”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正用佛经语。六一词云“草薰风暖摇征髻”,又用江淹语。今《草堂词》改“薰”作“芳”,盖未见《文选》者也。又,欧公一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石曼卿诗:“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欧与石同时,且为文字友,其偶同乎?抑相取乎?
明杨慎《词品》
# 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春水春山走对妙。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一望无际矣。尽处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转望转远矣。当取以合看。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欧公有句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陈大声体之,作《蝶恋花》。落句云:“千里青山劳望远,行人更比青山远。”虽面稍更,而意句仍昔。然则偷句之钝,何可避也。
明陈霆《渚山堂词话》
# 此词特为赠别作耳。首阕言时物喧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何?次阕言不敢远望,愈望愈远也。语语倩丽,韶光情文斐亹
清黄苏《蓼园词选》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以拟石曼卿“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未免河汉。盖意近而工拙悬殊,不窗霄壤。且此等入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可与知者道耳。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 “春山”疑当作“青山”。否则,既用“春水”,又用两“春山”字,未免稍复矣。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挚,便称佳构。此词则两面兼写。前半首言征人驻马回头,愈行愈远,如春水迢迢,却望长亭,已隔万重云树。后半首为送行者设想,倚栏凝睇,心倒肠回,望青山无际,遥想斜日鞭丝,当已出青山之外,如鸳鸯之烟岛分飞,互相回首也。以章法论,“候馆”“溪桥”言行人所经历;“柔肠”“粉泪”言思妇之伤怀,情同而境判,前后闽之章法井然。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亦托为闺人别情,实乃自抒己情也,与晏殊《踏莎行》二词同。上半阕行者自道离情;下半阕则居者怀念行者。此词之行者,当即作者本人。欧阳修因作书责高若讷不谏吕夷简排斥孔道辅、范仲淹诸人,被高将其书呈之政府,因而被贬为夷陵令。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 (末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
现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此首,上片写行人忆家,下片写闺人忆外。起三句,写郊景如画,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一何自在。“离愁”两句,因见春水之不断,遂忆及离愁之无穷。下片,言闺人之怅望。“楼高”一句唤起,“平芜”两句拍合。平芜己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睹,惟存想象而已。写来极柔极厚。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苏轼《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