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言琴上有琴声":如果琴声来自于琴,
# 若:如果。
"放在匣中何不鸣":那么放在琴匣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
# 何:为何。,匣:放琴的琴匣。
"若言声在指头上":如果琴声发自手指,
# 声:声音。
"何不于君指上听":那么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听琴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它启发着我们在生活中思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充满了禅机。展现出宋诗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2. 写作手法
反问:全诗通过连续两个反问,“放在匣中何不鸣”“何不于君指上听”引发读者主动去思考琴、指头和琴声之间的关系,为诗歌增添了哲学思辨的色彩。托物寓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这两句体现了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3. 分段赏析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以假设反问破题,直指“琴独自发声”的谬误。若琴声源于琴本身,那置于匣中的琴为何沉默?此问以日常逻辑拆解表象——琴作为器物,虽有发声的形制(琴弦、共鸣箱等),却需外力触发才能奏响。诗人借此隐喻:单一客体无法独立成就“声音”这一现象,就像空有琴的构造,若无弹奏者的动作,便无音乐可言。这种以生活场景切入的思辨,既打破对“琴”的静态认知,也为后文探讨主客体关系埋下伏笔。“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延续前两句的反问逻辑,转向对“手指”这一主体的质疑:若声音源自指尖,为何不在指间直接听见乐音?此问进一步颠覆“单方面决定论”——手指虽为弹奏的施力者,但若脱离琴弦的振动、琴身的共鸣,指尖不过是无意义的肢体动作。两句连缀,形成“琴与指”的辩证关系:琴声的诞生,既需琴的物质基础,也需手指的主动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苏轼以琴音为喻,实则暗合哲学中“主客体相互依存”的道理——如艺术创作需创作者与媒介的结合,世间万事万物的呈现,皆源于不同要素的协同作用。
4. 作品点评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严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 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千古诗集,有此体否?
清纪昀《纪评苏诗》
# 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
近代陈迩冬《苏轼诗选》
上一篇:宋·王禹偁《村行》
下一篇: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