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
·
qún
fāng
guò
hòu
西
hǎo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qún
fāng
guò
hòu
西
hǎo
láng
cán
hóng
fēi
méng
méng
chuí
liǔ
lán
gān
jìn
fēng
shēng
sàn
jìn
yóu
rén
shǐ
jué
chūn
kōng
chuí
xià
lián
lóng
shuāng
yàn
guī
lái
zhōng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回到居室,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逐句剖析

"群芳过后西湖好":虽说是百花凋落,

#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狼藉残红":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

# 狼藉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飞絮濛濛":残花轻盈飘落,

#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垂柳阑干尽日风":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

#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游人尽兴散去,

# 去:离开,离去。,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笙歌:笙(shēng),笙管伴奏的歌筵。

"始觉春空":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

"垂下帘栊":回到居室,

#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双燕归来细雨中":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由宋代欧阳修创作。该词描绘颍州西湖暮春之景,上片勾勒残红飞絮、垂柳随风的画面,下片展现笙歌散尽、游人离去后的宁静。运用借景抒情手法,通过暮春西湖景色,抒发词人闲适旷达之情。虽写群芳过后、春景将逝,却无哀伤之感,反显西湖之美。词风疏隽自然,语言简洁,感情含蓄,以独特视角展现对西湖的喜爱与对生活的热爱,是欧阳修描写西湖组词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由欧阳修所作。1071年(熙宁四年)六月,欧阳修辞去太子少师之职,退居颍州。当时他远离了朝廷的纷争,在暮春之际游览颍州西湖,被西湖此时独特的景致所吸引,心情愉悦闲适,有感于西湖暮春之美,从而创作了《采桑子》十首,此词为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词。描绘了颍州西湖暮春群芳凋谢后,残红狼藉、飞絮濛濛、垂柳随风,以及笙歌散尽、游人离去,双燕在细雨中归来的景象 。展现了西湖静谧清疏的独特风姿,表达了词人在暮春美景中闲适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人描绘了“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双燕归来细雨中”等暮春西湖的景色,将自己闲适、热爱生活的情感融入其中,借西湖清疏静谧之景,抒发内心对自然与生活的眷恋。衬托:以“笙歌散尽游人去”后的寂静,衬托出西湖在暮春时节清空幽寂的特点,也从侧面烘托出词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群芳过后西湖好”点明主旨,奠定情感基调,一个“好”字反常人对残春的认知,新颖独特。“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运用白描手法,选取残红、飞絮、垂柳等典型暮春意象,勾勒出西湖在群芳凋谢后的清幽画面,虽无繁花似锦,却自有一番宁静之美,体现词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愉悦心境。下片:“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写出游春热闹褪去后的寂静,“始觉”生动展现词人从喧闹到宁静的心理转变,既有对繁华消逝的淡淡感慨,又有回归宁静的畅然。“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通过人物“垂下帘栊”的动作和“双燕归来”的景象,动静结合,以细雨为背景,营造出清幽又不乏生机的氛围,含蓄表达出词人恬适淡泊的情怀。

4. 作品点评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欧阳修词作中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地位上,它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中的一篇,展现了其独特的词风与创作水准,丰富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致的书写题材。写作特色上,该词最大亮点是通篇写景却情韵深长,词人以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观照暮春西湖,借景巧妙传达情感。运用动静交错手法,如“飞絮濛濛”与“垂下帘栊”,以动衬静,营造出清幽又富有生机的意境。取景典型,残红、飞絮、双燕等意象组合自然,叙事抒情相融,构思严谨,章法缜密,体现了欧阳修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对后世写景抒情词的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满朝欢·花隔铜壶》

下一篇:宋·苏轼《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