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南":我的家住在江南,
"又过了、清明寒食":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
# 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花径里、一番风雨":在花丛中的路上、一场风雨过后,
# 一番:一阵。
"一番狼籍":一片散乱的落花。
# 狼籍:散乱。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一番:一片。
"红粉暗随流水去":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
# 红粉:形容红花飘落。
"园林渐觉清阴密":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
# 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
# 刺桐花:植物,豆料。一名海桐。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生长在南方。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寒无力":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庭院静":庭院寂静,
"空相忆":我在空空地想着她。
"无说处":没有地方说,
"闲愁极":我为国而愁的太厉害了。
# 闲愁:为国家之愁。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怕流莺乳燕":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
#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得知消息":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
# 尺素: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彩云依旧无踪迹":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
# 彩云:指想念的人。“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
# 层楼:高楼。,羞:没有脸面,这是说高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的再上了。,谩:作空、徒解。
"平芜碧":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 平芜:平原、原野。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满江红·暮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婉约风格词作,采用《满江红》词牌,以暮春之景为背景,抒写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全词上阕以江南暮春的自然景象铺陈,通过“花径风雨”“红粉流水”“刺桐花落”等意象,描绘出春光逝去、绿荫渐浓的萧疏画面,暗含时光流逝与孤独寂寥之感。下阕转入抒情,以“庭院静”“空相忆”“闲愁极”直抒胸臆,刻画主人公欲诉无门、羞怯登楼的复杂心绪,借“彩云无踪”“平芜碧色”隐喻所思之人杳无踪迹,徒留怅惘。词作融合婉约词风的缠绵蕴藉与辛词特有的沉郁顿挫,突破了豪放词惯有的格局。
2. 写作手法
比拟:“问春归、不肯带愁归”将“春”人格化,赋予其拒绝携愁的主观意志。借代:“红粉暗随流水去”以“红粉”代指落花或美人,隐喻青春消逝。情景交融:“空目断、垂杨古驿”将苍茫远景与怅惘心绪融为一体,景语即情语。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流莺乳燕”的生机反衬主人公的孤寂,以“平芜碧”的辽阔反衬内心的空茫。远近结合:近景“庭院静”与远景“天涯芳草”“垂杨古驿”的空间延展,增强画面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暮春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暗蓄女子的伤春之情。开篇“家住江南”点明地点,借江南女子的娇柔气质暗示哀怨;“清明寒食”以“又”字勾连往昔孤寂,铺垫愁绪。随后铺写风雨后花径狼藉、红粉随水、园林清阴渐密的残春凋零之景,景中含情。“暗”“渐”二字如钝刀割肉,既写时光流转,又隐喻红颜衰老、青春虚度的悲愁。“算年年”引入刺桐花落,以“寒无力”点睛,既实写暮春天气转暖,又暗喻寒花(自身)与密叶(他人)的对比,隐射君子失意、小人得势的世态,将自然之景与人生之境交融。全阕写景层次分明,由面到点,既渲染春尽之衰,又暗藏过渡之笔,为下阕抒情伏脉。下阕聚焦女子内心,刻画其孤寂、羞涩与矛盾的情思。换头“静”字双关,既承残春凋零之寂,亦写情人远去的空茫。“相忆空”道尽相思徒劳,“闲愁极”更显苦闷无解。羞于倾诉的矜持(“怕流莺乳燕知道”)与痴情未减的等待(“尺素”“彩云”)形成张力,展现欲爱不得、欲罢不能的惶惑。结尾“羞去上层楼”与“平芜碧”的矛盾,将情感推向高潮:既畏登楼触景伤怀,又难抑远望之念。全阕以缠绵笔触勾画女子相思情态,含蓄中见浓烈,“空”“依旧”等字含蓄传恨,彩云之喻痴怨交织,最终以登楼远望的挣扎收束,情蕴饱满而余韵悠长,堪称婉约词中刻画心理的典范。
4. 作品点评
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虽为长调常见章法,却未落入俗套,独具新意。其委婉而不绵软,细腻而不平板,全赖骨力支撑。所谓“骨”,即句中含义深厚、分量沉重的字眼,这些字眼赋予词句力量,撑起全篇,使其结构坚实,意蕴深远。由“骨”生“力”,词句因而振起,全篇气象一新,既显传统章法之稳,又具独特艺术之美。
上一篇:宋·秦观《好事近·梦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