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àn
jiāo
·
·
dòng
tíng
chūn
wǎ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4
dòng
tíng
chūn
wǎn
jiù
chuán
kǒng
shì
rén
jiān
yóu
shōu
shí
yáo
chí
qīng
guó
yàn
lái
xiàng
zhū
lán
tòu
lóng
xiāng
lián
yīng
liào
xuě
yuè
yāo
zhēn
tài
shì
shuí
jiào
rén
jié
jiǔ
guī
duì
hán
chuāng
xiāng
liú
zuó
yīng
shì
méi
huā
liǎo
gāo
táng
yóu
xiǎng
xiàng
guǎn
dēng
míng
miè
bàn
miàn
nán
duō
qíng
gǎn
chóu
diǎn
xīng
xīng
rào
liáng
shēng
zài
wèi
wàng
wèi
sān
yuè

译文

洞庭春喝得比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来得晚,旧时相传大概就这样,但确实人间物之绝美者。收拢聚集了瑶池仙女般倾国倾城的艳丽风姿,来到这朱红栏杆旁绽放。可以透出室外散发阵阵的香味,使黄莺隔帘而语,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洁白如雪,令人神移。月夜下的姿态,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让。酒宴归来,对着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梅花应该正在开放。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的《高唐赋》一样,久久不能忘怀,不管灯的明亮或者熄灭。如此美好晤面恐难以后再难遇见了,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逐句剖析

"洞庭春晚":洞庭春喝得比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来得晚,

# 洞庭春:皇甫曾《送人还荆州》:“水传云梦晚,山接洞庭春。”又为酒名。这里也指洞庭的春天。

"旧传恐是":旧时相传大概就这样,

"人间尤物":但确实人间物之绝美者。

# 尤物:旧称绝色女子。亦指物之绝美者。

"收拾瑶池倾国艳":收拢聚集了瑶池仙女般倾国倾城的艳丽风姿,

# 瑶池: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西王母传》:“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左带瑶池,右环翠水。”

"来向朱栏一壁":来到这朱红栏杆旁绽放。

"透户龙香":可以透出室外散发阵阵的香味,

# 龙香:指龙涎香。

"隔帘莺语":使黄莺隔帘而语,

"料得肌如雪":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洁白如雪,令人神移。

# 肌如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月妖真态":月夜下的姿态,

# 月妖:《甘泽谣》:“素娥者,武三思之伎人,相州凤阳门宋媪女。善弹五弦,世之殊色。三思以帛三百段聘焉。紊娥既至,三思盛宴以出素娥。公卿毕集,唯纳言狄仁杰称疾不来。三思怒,于座中有言。后数复宴,梁公至,苍头出日:‘素娥藏匿.不知所在。’三思自人召之,皆不见,忽于堂奥隙中闻兰麝芬馥,乃附耳而听,即素娥语音也。三思问其由,日:‘某乃花月之妖,上帝遣来,亦以荡公之心,今梁公乃时之正人,某固不敢见。’言讫更问,亦不应也。”

"是谁教避人杰":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让。

# 人杰:当指狄仁杰。

"酒罢归对寒窗":酒宴归来,对着寒窗,

"相留昨夜":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

"应是梅花发":梅花应该正在开放。

"赋了《高唐》犹想像":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的《高唐赋》一样,久久不能忘怀,

# 《高唐》:宋玉有《高唐赋》。苏轼《满庭芳·香叆雕盘》词:“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

"不管孤灯明灭":不管灯的明亮或者熄灭。

"半面难期":如此美好晤面恐难以后再难遇见了,

# 难期:难以实现。

"多情易感":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

"愁点星星发":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

# 星星发:斑白之发。

"绕梁声在":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

# 绕梁声:即余音绕梁。《列子·汤问》:“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柯,三日不绝。”

"为伊忘味三月":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 忘味三月:《论语·迷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极言《韶》乐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奴娇·洞庭春晚》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词人以精妙的比喻将花喻为佳人,生动勾勒出清丽迷人的景致,层层递进展现其倾国之色;下片借追忆往昔所见之景,倾诉对美好事物深切的思念与喜爱,通过描绘食不知味的细节,凸显痴迷程度。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咏叹梅花,实则寄情于人,以含蓄婉转的笔触,抒发对如梅花般高洁佳人的眷恋深情,巧妙实现物我交融、人花一体的艺术境界,尽显婉约与深情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大致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或次年。彼时辛弃疾遭罢官,闲居于带湖家中。某个春日夜晚,他独自饮酒至微醺,在花香萦绕中思念故人,有感而发写下此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词。描绘了洞庭春晚梅花如倾国佳人般的绝美姿态,抒发了词人对似梅佳人的深情眷恋,达到物人合一之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将梅花赋予人的“真态”与“避人”行为,仿佛梅花是有意躲避词人的仙子,生动展现梅花的神秘与灵动,也含蓄表达词人对梅花的向往与追逐。照应:上片“收拾瑶池倾国艳”与辛弃疾其他咏梅词中“瑶池旧约”等说法照应,强化梅与瑶池的关联;下片“赋了高唐犹想像”呼应上片对梅花美色的描写,凸显梅花给词人留下深刻印象。托物言志:全词借咏梅花,表面写花的美艳、香气,实则寄托对如梅花般高洁佳人的思慕,以梅花的美好象征意中人,委婉表达内心深情。比喻:“料得肌如雪”将梅花的花瓣比作白雪,形象描绘梅花洁白如玉的姿态;“来向朱栏一壁”把梅花比作从瑶池而来的倾国仙姝,展现梅花超凡脱俗之美。

3. 分段赏析

上片:“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三句是对所咏之物的总体概括。词人开篇便以“人间尤物”形容,既表明其为“物之绝美者”,也巧妙暗示所咏对象为梅,给人留下深刻的初印象。“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二句交代其来历。辛弃疾此前词作中多次提及梅与瑶池的渊源,此处延续此意,将所咏之物描绘成从瑶池移至朱栏边的倾国仙姝,进一步明确所咏为梅,增添了神秘瑰丽之感。“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三句细致刻画其特点。以“肌如雪”写其如姑射仙子般玉肌冰骨,以“透户龙香”突出其香气浓郁,能穿透室外,引得黄莺隔帘而语,生动展现其令人神往的魅力。“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二句则点明其为花妖,既呼应前文“瑶池倾国艳”,又进一步强调其迷人魅力,全方位揭示出所咏之物无与伦比的美色。下片:“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三句追忆昨夜所见,承接上片“月妖避人”之意,转而写人怜花。词人昨夜痛饮洞庭春,本欲一睹“月妖真态”却未能如愿,归家面对寒窗时,才忆起昨夜乘醉赏花,至此“应是梅花发”点明题旨,让读者豁然开朗。“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二句写昨夜赏梅在词人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如同楚襄王梦神女后宋玉赋高唐,词人对梅花的美久久不能忘怀,任孤灯明灭也无法转移思绪,足见其对梅花的专注与神往。“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三句笔锋一转,感慨如此美好的相遇恐难再有,多情的词人因愁绪而鬓发斑白,将对梅花的喜爱升华为深沉的情感。“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结尾二句,以韩娥歌声、舜之音乐绕梁经久不忘,类比梅花给自己带来的震撼,生动表现出词人对梅花印象之深刻,甚至达到食不知味的痴迷境地,情感真挚动人,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表面以人喻花,实则或借梅花喻意中人。词中物与人关系微妙,既似分离又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在艺术表现上堪称精妙,达到极高水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稼轩《念奴娇》(洞庭春晚)亦咏人有赠,那咏丹桂。丹桂岂有“肌如雪”,岂有绕梁歌声。

近代词学家吴世昌《词林新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集孙《秋胡行》

下一篇:宋·乐史《钟山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