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春晚":洞庭春喝得比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来得晚,
# 洞庭春:皇甫曾《送人还荆州》:“水传云梦晚,山接洞庭春。”又为酒名。这里也指洞庭的春天。
"旧传恐是":旧时相传大概就这样,
"人间尤物":但确实人间物之绝美者。
# 尤物:旧称绝色女子。亦指物之绝美者。
"收拾瑶池倾国艳":收拢聚集了瑶池仙女般倾国倾城的艳丽风姿,
# 瑶池: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西王母传》:“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左带瑶池,右环翠水。”
"来向朱栏一壁":来到这朱红栏杆旁绽放。
"透户龙香":可以透出室外散发阵阵的香味,
# 龙香:指龙涎香。
"隔帘莺语":使黄莺隔帘而语,
"料得肌如雪":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洁白如雪,令人神移。
# 肌如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月妖真态":月夜下的姿态,
# 月妖:《甘泽谣》:“素娥者,武三思之伎人,相州凤阳门宋媪女。善弹五弦,世之殊色。三思以帛三百段聘焉。紊娥既至,三思盛宴以出素娥。公卿毕集,唯纳言狄仁杰称疾不来。三思怒,于座中有言。后数复宴,梁公至,苍头出日:‘素娥藏匿.不知所在。’三思自人召之,皆不见,忽于堂奥隙中闻兰麝芬馥,乃附耳而听,即素娥语音也。三思问其由,日:‘某乃花月之妖,上帝遣来,亦以荡公之心,今梁公乃时之正人,某固不敢见。’言讫更问,亦不应也。”
"是谁教避人杰":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让。
# 人杰:当指狄仁杰。
"酒罢归对寒窗":酒宴归来,对着寒窗,
"相留昨夜":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
"应是梅花发":梅花应该正在开放。
"赋了《高唐》犹想像":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的《高唐赋》一样,久久不能忘怀,
# 《高唐》:宋玉有《高唐赋》。苏轼《满庭芳·香叆雕盘》词:“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
"不管孤灯明灭":不管灯的明亮或者熄灭。
"半面难期":如此美好晤面恐难以后再难遇见了,
# 难期:难以实现。
"多情易感":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
"愁点星星发":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
# 星星发:斑白之发。
"绕梁声在":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
# 绕梁声:即余音绕梁。《列子·汤问》:“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柯,三日不绝。”
"为伊忘味三月":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 忘味三月:《论语·迷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极言《韶》乐之美。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词。描绘了洞庭春晚梅花如倾国佳人般的绝美姿态,抒发了词人对似梅佳人的深情眷恋,达到物人合一之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将梅花赋予人的“真态”与“避人”行为,仿佛梅花是有意躲避词人的仙子,生动展现梅花的神秘与灵动,也含蓄表达词人对梅花的向往与追逐。照应:上片“收拾瑶池倾国艳”与辛弃疾其他咏梅词中“瑶池旧约”等说法照应,强化梅与瑶池的关联;下片“赋了高唐犹想像”呼应上片对梅花美色的描写,凸显梅花给词人留下深刻印象。托物言志:全词借咏梅花,表面写花的美艳、香气,实则寄托对如梅花般高洁佳人的思慕,以梅花的美好象征意中人,委婉表达内心深情。比喻:“料得肌如雪”将梅花的花瓣比作白雪,形象描绘梅花洁白如玉的姿态;“来向朱栏一壁”把梅花比作从瑶池而来的倾国仙姝,展现梅花超凡脱俗之美。
3. 分段赏析
上片:“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三句是对所咏之物的总体概括。词人开篇便以“人间尤物”形容,既表明其为“物之绝美者”,也巧妙暗示所咏对象为梅,给人留下深刻的初印象。“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二句交代其来历。辛弃疾此前词作中多次提及梅与瑶池的渊源,此处延续此意,将所咏之物描绘成从瑶池移至朱栏边的倾国仙姝,进一步明确所咏为梅,增添了神秘瑰丽之感。“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三句细致刻画其特点。以“肌如雪”写其如姑射仙子般玉肌冰骨,以“透户龙香”突出其香气浓郁,能穿透室外,引得黄莺隔帘而语,生动展现其令人神往的魅力。“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二句则点明其为花妖,既呼应前文“瑶池倾国艳”,又进一步强调其迷人魅力,全方位揭示出所咏之物无与伦比的美色。下片:“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三句追忆昨夜所见,承接上片“月妖避人”之意,转而写人怜花。词人昨夜痛饮洞庭春,本欲一睹“月妖真态”却未能如愿,归家面对寒窗时,才忆起昨夜乘醉赏花,至此“应是梅花发”点明题旨,让读者豁然开朗。“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二句写昨夜赏梅在词人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如同楚襄王梦神女后宋玉赋高唐,词人对梅花的美久久不能忘怀,任孤灯明灭也无法转移思绪,足见其对梅花的专注与神往。“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三句笔锋一转,感慨如此美好的相遇恐难再有,多情的词人因愁绪而鬓发斑白,将对梅花的喜爱升华为深沉的情感。“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结尾二句,以韩娥歌声、舜之音乐绕梁经久不忘,类比梅花给自己带来的震撼,生动表现出词人对梅花印象之深刻,甚至达到食不知味的痴迷境地,情感真挚动人,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表面以人喻花,实则或借梅花喻意中人。词中物与人关系微妙,既似分离又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在艺术表现上堪称精妙,达到极高水准。
# 稼轩《念奴娇》(洞庭春晚)亦咏人有赠,那咏丹桂。丹桂岂有“肌如雪”,岂有绕梁歌声。
近代词学家吴世昌《词林新话》
上一篇:宋·徐集孙《秋胡行》
下一篇:宋·乐史《钟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