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之极":怨恨真是到了极点,
# 恨之极:“恨之极”两句:千古以来,恨极之事难以销磨。
"恨极销磨不得":怨恨到了极点,竟无法被磨灭。
# 销:消灭、消散。
"苌弘事":苌弘含恨屈死于蜀,
# 苌弘事:“苌弘”三句:《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苌(cháng)弘,周之大夫。化碧系传说,极言其怨愤而忠贞精诚。
"人道后来":有人说后来,
"其血三年化为碧":他的血三年后化为碧玉。
"郑人缓也泣":郑国人缓也曾泣涕相告。
# 郑人缓也泣:“郑人”五句:《庄子·列御寇篇》载:郑人有名缓者,于裘氏之地读书三年,成为一名儒家学者,他的乡里和家族均受益不浅。他又教育其弟成为墨家学者。但儒家和墨家辩论时,其父却攻儒助墨。十年后,缓自杀。缓父梦见缓对他说:使你儿成为墨家学者的是我,你何不看看我的坟,我已化作松柏并结出果实了。辛词举此事,说明缓也怨愤而死,精诚所至,化为松柏之实。缓,人名。儒墨,儒家与墨家学派。
"吾父攻儒助墨":我的父亲攻击儒家协助墨家造成了我愤而自杀的后果。
"十年梦":十年之后我托梦与他,
"沈痛化余":告诉他我的满腔沉痛之所化,
"秋柏之间既为实":就是我那坟冢上的秋柏早已结出的累累果实。
"相思重相忆":相思之情深重,又反复追忆。
"被怨结中肠":怨恨郁结于肠,
# 结中肠:语出阮籍《咏怀诗》:“容好结中肠。”
"潜动精魄":暗中牵动精魂。
"望夫江上岩岩立":望夫女在江上矗立如岩。
# 望夫江上岩岩立:《初学记》卷五引《幽明录》:“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石。”
"嗟一念中变":可叹一念之差,
"后期长绝":以致终身难以挽回。
"君看启母愤所激":你看启母因愤怒激愤,
# 君看启母愤所激:“君看”二句:相传夏禹娶涂山氏之女,化为石后,石破生子启。《汉书·武帝本纪》:“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麃,见夏后启母石。”
"又俄顷为石":顷刻间也化为石头。
"难敌":张难敌啊,
# 难敌:“难敌”七句:即赋词序中张难敌化石事。精气为物,《易·繁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山骨,谓石头。韩愈《石鼎联句》:“巧匠斫山骨。”
"最多力":你最富力量。
"甚一忿沈渊":却因一时愤懑沉入深渊,
"精气为物":精气化为异物。
"依然困斗磨角":如今仍保持着困斗磨角的姿态。
"便影入山骨":身影融入山岩,
"至今雕琢":使得山石至今难以雕琢。
"寻思人世":细想人世种种,
# 寻思:不断思索。
"只合化":或许只该化作,
# 只合化:“只合”二句:谓是非难论,人生如梦。庄周梦中化蝶事,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梦中蝶":梦中的蝴蝶。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己未年八月二十日夜里,
# 己未: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
"梦有人以石研屏见饷者":梦到有一个拿石磨屏送我的人。
# 饷:赠。,石研屏:石磨屏。
"其色如玉":石磨屏颜色如玉,
"光润可爱":光润可爱。
"中有一牛":中间有一头牛,
"磨角作斗状":磨角作相斗的样子。
"云":那人说:“
"湘潭里中有张其姓者":湘潭里中有个姓张的人,
# 里中:此处指同村的人。
"多力善斗":力气很大善于搏斗,
"号张难敌":号称张难敌。
"一日":一天,
"与人搏":跟人搏斗,
"偶败":偶尔失手输了,
"忿赴河而死":气起来就投河自杀。
"居三日":过了三天,
"其家人来视之":他的家人来看,
"浮水上":发现浮在水上面的,
"则牛耳":是一头牛。
"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从那以后并水的山里常常有这种石头,
"或得之":有人得到它,
"里中辄不利":家中就不顺利。”
"梦中异之":在梦中觉得此事很怪异,
"为作诗数百言":为它写下了几百字的诗,
"大抵皆取古之怨愤变化异物等事":大致都是取材于古代因怨愤变化成异物等情事,
"觉而忘其言":醒来却忘记了诗句。
"后三日":过了三天,
"赋词以识其异":写词来记录这次怪异的梦境。
# 识:记。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梦词。介绍了辛弃疾在庆元五年遭政治排挤、目睹党禁迫害时,因梦创作此词的背景,体现了他对现实政治黑暗的不满与自身壮志难酬的无奈愤懑。
2. 写作手法
用典:“只合化,梦中蝶。”化用庄周梦蝶典故,以“梦”字点题,表面上看是对自身梦境的自我开解,实则在虚实相生间,将现实的荒诞与自身的无奈融入其中。词人借庄周不知“蝶化我,我化蝶”的迷茫,暗示自己身处政治困境的无奈,即便壮志难酬,仍坚守本心,委婉且深刻地表达了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对现实的无奈慨叹。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赋体铺陈之法,层层编织典故。词人援引苌弘化碧的传说,这位周朝贤臣含冤而死,其血化为碧玉,以玉石之坚喻含恨之深;又提及郑人缓因遭兄长猜忌,悲愤自杀的故事,借父子、君臣关系中的伦理悲剧,将跨越千年的深沉怨愤娓娓道来。开篇“恨之极”二句如雷霆乍响,恰似闸门大开,直截了当地倾泻出郁结于胸的惊涛骇浪。词人以历史人物的惨烈遭遇为底色,瞬间奠定全词激昂悲愤的基调,字里行间迸发出的强烈情绪,令读者仿佛能触摸到他难以排解的愤懑,犹如置身于汹涌的情感漩涡之中。中片延续赋体叙事风格,以行云流水之势巧妙融入神话传说。望帝魂化杜鹃,日夜泣血啼鸣,声声“不如归去”饱含对故土的眷恋与壮志未酬的哀怨;启母因盼大禹治水归来,伫立成石,将无尽思念与执着化为永恒的守望。词人聚焦两位女性在情感纠葛中的哀怨与执念,笔触细腻而动人。尽管故事主角、情节与上片各异,但无一不将“怨愤”二字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些典故如层层涟漪,从个体命运的波澜扩散至时代的洪流,让“恨”的情感浓度愈发浓烈。读者仿佛跟随词人的笔触,沉浸在他精心构建的悲怆意境之中,见证情感如潮水般层层推进、不断深化。下片笔触骤然转向梦境主角张难敌,以浓墨重彩细致勾勒其虽败犹战、化身为石仍困斗不止的坚韧形象。张难敌斗败后的每一道石纹,仿佛都是战斗的印记,每一处棱角都彰显着不屈的意志。词人借此赞颂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实则是为自己的精神品格立传。结尾处化用庄周梦蝶典故,以“梦”字点题,看似洒脱自解,实则暗藏玄机。词人借张难敌的不屈姿态,将自身在现实政治斗争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与不平在词中尽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