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草残阳三万顷":放眼望去,
# 残阳:斜阳。
"不算飘零":斜阳铺满了整片荒芜的草地,
# 算:一作逢。
"天外孤鸿影":祐之在浮梁,
# 天外孤鸿:游子飘流的形象。孤鸿:失群之雁。苏轼《卜算子·黄州之惠院寓居作》:“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几许凄凉须痛饮":与祐之分别,
"行人自向江头醒":只有靠痛饮才能安慰自已凄凉的心境。
# 行人自向江头醒: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行人,辛弃疾自称。
"会少离多看两鬓":因见面少别离多使我两鬓白发增多,
# 会少离多:见面的时间变少了,分开的日子变多了。
"万缕千丝":本来就很相思,
"何况新来病":近来因为生病,
"不是离愁难整顿":不是离别之愁难以了结,
# 整顿:收拾,了结。
"被他引惹其他恨":是离别之情引起了其他怨恨。
# 其他恨:指辛弃疾南渡以来,理想落空,屡遭打击,被迫退闲,年华虚度,恢复大计难以实施。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词作。上片写送别场景,衰草残阳的广阔景象,加上孤鸿之影,渲染出凄凉氛围,词人借痛饮来排解内心的凄凉。下片则围绕离别之情展开,感慨相聚少离别多,两鬓渐白,又逢新病,离愁之外更引发出其他愁恨,含蓄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思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通过描写“衰草残阳”“天外孤鸿影”等衰败、孤寂之景,将凄凉的情感融入其中,烘托出送别时的哀愁和内心的孤独感。铺陈:下片“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层层递进地抒发情感,从感慨相聚少离别多、岁月催白双鬓,到新病加身,使愁绪表达更加深刻。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便切入送别场景。“衰草残阳三万顷”,短短几字,勾勒出一幅秋日傍晚的凄凉画面。衰草连天,残阳如血,视野所及的广袤天地间,皆是萧瑟之景。这不仅点明了送别发生的时间与节令,更营造出浓厚的愁苦氛围,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作者在此处委婉表达对辛祐之漂泊处境的看法。表面上看,似在宽慰对方,称其虽孤身在外,却并非真正的飘零,倒有孤鸿般缥缈出尘之态。实则蕴含着对友人漂泊生活的深切同情,以这种婉转的表述,稍稍冲淡了先前的愁苦气氛。“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中,“几许”一词,轻描淡写地提及别后可能有的凄凉,看似愁绪不深,实则欲扬先抑。紧接着“须痛饮”三字,点明化解离愁的方式,认为只要尽情饮酒,便能忘却愁苦。下片围绕离愁展开,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会少离多看两鬓”,开篇便点明人生聚少离多的无奈,直接指出离愁对人的折磨,从两鬓斑白便能看出。借用“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的俗语,强化了离愁给人带来的痛苦。“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中,“万缕千丝”既实写头发的凌乱,又暗喻愁绪的纷繁复杂。“何况”一词,进一步递进,强调友人新患疾病,这无疑让本就沉重的离别之苦雪上加霜,相见的渺茫更增添了内心的忧惧。“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作者在此处深入挖掘愁恨根源,指出离愁尚可设法排解,然而其他的“别恨”却难以摆脱。这里作者未明言“别恨”具体所指,而是以“其他恨”代之,笔法曲折,含蓄蕴藉。实际上,这“其他恨”很可能包含着国恨家愁等复杂情感。下片五句,三层递进,一层比一层深刻,结尾以含蓄之笔收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显著特色在于语言精妙警策。像“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与“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等语句,言辞精妙,极具深度。短短数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况味与复杂情感,引人反复品味、深入思索。
上一篇:宋·无名氏《花酒令》
下一篇:宋·无名氏《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