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shān
huà
xià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xīn
huī
zhī
shēn
zhī
zhōu
wèn
píng
shēng
gōng
huáng
zhōu
huì
zhōu
dān
zhōu

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逐句剖析

"心似已灰之木":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身如不系之舟":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 舟:小船。,系:系缆绳。,身:身体。

"问汝平生功业":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

# 汝:我。

"黄州惠州儋州":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题金山画像》是北宋苏轼创作的六言绝句,以一种诙谐自嘲的笔触,勾勒出自己漂泊半生的轨迹。这一生,他如无根浮萍,四处辗转,回首所谓“功业”,竟是一路贬谪的历程。当站在这幅旧画像前,往昔岁月如潮水般涌来,彼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与当下迟暮沧桑的自己相互映照,心中滋味复杂难辨。 诗中既有对衰老之态的喟叹,也有对过往经历的复盘审视,种种情绪相互缠绕。苏轼并未在失意中沉沦,而是以久经世事的旷达,化解人生的重重磨难,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豁达与洒脱。作为一首别具一格的六言绝句,这首诗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看似戏谑的话语下,藏着无尽的心酸与感慨,看似浅白的表述,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况味,让人回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自题金山画像》是创作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暮春至初夏间,正值苏轼生命最后的漂泊岁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在江苏镇江金山龙游寺看到了好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的东坡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北宋苏轼创作的六言绝句。苏轼站在自己的画像前,往昔经历涌上心头,百感交集。诗里,他既感慨自己不再年轻,也回顾了一生的起伏。但苏轼没有被失意打倒,而是用历经世事的豁达,化解了满心哀愁,展现出超强的自我排解能力。整首诗语言质朴,透着沧桑,看似玩笑话,实则饱含深意,短短几句,却韵味悠长。

2. 写作手法

用典:“心如槁木”出自《庄子·齐物论》,赋予贬谪以道家超脱意味;“不系之舟”化用《庄子·列御寇》,隐喻精神自由。

3. 分段赏析

开端“心似已灰之木”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符,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次句“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每一次辗转迁徙,都饱含着羁旅的疲惫与离乡的哀愁,这种对漂泊生活的喟叹,读来令人心酸。。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诗风陡然一转,苏轼没有沉溺在失意的泥沼里自怨自艾,而是展现出一种久经世事的旷达。苏轼他将一生的功业,定位在这三个被贬之地,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4. 作品点评

《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苏东坡别具一格的文学风采与人生态度。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诗人生命最后阶段的作品。精炼概括了他一生的悲惨境遇。一代文豪。英才天纵。回首往事。唯存贬谪。其遭际之坎坷遂成千古伤心事。

不详岳希仁《宋诗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秧马》

下一篇:宋·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