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zhō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5
wēi
fēng
xiāo
xiāo
chuī
kāi
mén
kàn
yuè
mǎn
zhōu
rén
shuǐ
niǎo
liǎng
tóng
mèng
jīng
cuàn
bēn
shēn
rén
xiāng
guǎn
xíng
yǐng
xiāng
àn
cháo
shēng
zhǔ
diào
hán
yǐn
luò
yuè
guà
liǔ
kàn
xuán
zhū
shēng
yōu
huàn
qīng
jìng
guò
yǎn
néng
míng
zhōng
dòng
bǎi
niǎo
sàn
chuán
tóu
huán
xiāng

译文

微风吹拂着湖中的菰蒲,沙沙作响,我还以为是下雨呢,打开舱门一望,却见到湖中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水鸟都栖息了,舟子也进入了梦乡,忽然听到泼剌水响,原来是一尾大鱼在水里游窜,仿佛是野狐奔走在丛莽。夜深了,人与物都静悄悄地,只剩下我,站在船头,欣赏着这夜景,与身影相伴。潮水悄悄地上涨,那低咽的声息,恍如蚯蚓蠕动,明月悬挂在岸边的柳条上,犹如蜘蛛悬挂在交织的蛛网。我这一生都在失意恍惚中,这清丽的境界,也只能此时欣赏,转眼就会过去。鸡鸣声和晨钟声里,百鸟散去,我的船也在鼓声中呼叫声中,解缆起航。

逐句剖析

"微风萧萧吹菰蒲":微风吹拂着湖中的菰蒲,沙沙作响,

# 菰蒲:茭白和菖蒲,均为浅水植物。,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

"开门看雨月满湖":我还以为是下雨呢,打开舱门一望,却见到湖中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 开门看雨月满湖:诗人初听到风吹菰蒲之声,误以为是雨,谁知开门视之,竟是月光洒满了湖面的景象。

"舟人水鸟两同梦":水鸟都栖息了,舟子也进入了梦乡,

# 人水鸟两同梦:意谓夜已很深,船工和水鸟均已进入了梦乡。

"大鱼惊窜如奔狐":忽然听到泼剌水响,原来是一尾大鱼在水里游窜,仿佛是野狐奔走在丛莽。

# 惊窜:受惊而逃窜。

"夜深人物不相管":夜深了,人与物都静悄悄地,

"我独形影相嬉娱":只剩下我,站在船头,欣赏着这夜景,与身影相伴。

"暗潮生渚吊寒蚓":潮水悄悄地上涨,那低咽的声息,恍如蚯蚓蠕动,

# 寒蚓:指蚯蚓。,吊:怜悯。,渚:水边。

"落月挂柳看悬蛛":明月悬挂在岸边的柳条上,犹如蜘蛛悬挂在交织的蛛网。

# 落月挂柳看悬蛛:意谓柳树如蛛网,落月如蜘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我这一生都在失意恍惚中,

# 忽忽:失意恍惚状。

"清境过眼能须臾":这清丽的境界,也只能此时欣赏,转眼就会过去。

# 能须臾:如此之快。能,如此。

"鸡鸣钟动百鸟散":鸡鸣声和晨钟声里,百鸟散去,

# 鸡鸣钟动:指天已拂晓。

"船头击鼓还相呼":我的船也在鼓声中呼叫声中,解缆起航。

# 击鼓:开船时打鼓招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舟中夜起》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描绘诗人舟中夜起,先写微风拂菰蒲、开门见月满湖的幻景,后铺陈舟人水鸟睡去、大鱼惊波等画面,以动静相衬手法,写出“静”“独”“冷”三种心境,还运用众多暗色意象,如“暗潮”“寒蚓”等,暗示内心苦闷。写作上,诗人将幻景与实景结合,借景抒情又以议论抒怀。全诗空灵奇逸,画面感十足,既展现夜宿湖中清幽之景,又曲折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在自然中寻求慰藉、渴望解脱的复杂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舟中夜起》由苏轼创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赴湖州知州任的途中写下此诗。彼时他仕途奔波,而写完此诗不久,便遭遇了危及性命的“乌台诗案”,这次事件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让他的心境和创作风格都发生了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舟中夜起》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舟中夜间醒来后的所见所闻,从微风拂动菰蒲,误认下雨而开门见月满湖的奇幻,到舟人水鸟安睡、大鱼惊波的动静交织之景,还有暗潮声、落月挂柳等景象。通过对这些清幽且富有变化的夜景描写,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静谧与奇妙,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在自然之景中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复杂情绪。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舟人水鸟沉睡为静,大鱼惊窜为动,动静结合,凸显夜的静谧。比喻:“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将暗潮声比作寒蚓鸣叫,落月挂柳比作悬蛛,生动展现清冷幽寂之境。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借夜深人静之景,抒发自身孤独之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描绘出一幅奇妙的景象。微风轻拂菰蒲,发出萧萧之声,诗人开门本以为是雨,却见月光洒满湖面。这一意外的景象,瞬间营造出一种奇幻、静谧的氛围,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诗人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展现夜之静谧。舟人、水鸟皆已入梦,唯有大鱼惊窜的声音打破寂静,甚至让诗人产生误听,将其当作狐狸奔窜声。这不仅凸显了夜的宁静,还暗藏着诗人的幻觉,似梦似幻,如梦如幻的境界中,“静”是其核心。“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此句将诗人的心境进一步展现。在这夜深人静之时,万物互不干扰,诗人独自与形影嬉戏。“独”字不仅体现当下的独处,更暗示苏轼一生独立特行、不合时宜所带来的孤独感,深化了“静”的境界,是“野性”在这静谧夜境中的解脱。“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诗人的心境由“静”“独”转至“冷”。暗潮涌动,声如寒蚓;落月挂柳,恰似悬蛛。一系列充满暗色寒觉的意象,既丰富了舟湖夜景,更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埋下伏笔。“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诗人感慨人生匆匆,常处于忧患之中,眼前这清幽之境转瞬即逝。这直接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无奈。“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诗人借用韩愈诗句反其意,鸡鸣钟响,百鸟散去,船头鼓声相呼,暗示着又要回归到令人痛苦的仕宦生活中,深刻表达出对夜色清境的留恋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巧妙的抒情议论,展现了苏轼复杂的心境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4. 作品点评

《舟中夜起》是苏轼诗作中的佳作。全诗写得空旷奇逸,不染世俗之气,通过对舟中夜景的细腻描绘,展现出“静”“独”“冷”等不同心境。在写作上,善用幻觉、动静相衬等手法,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中不仅有对美妙自然夜景的呈现,更寄寓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在自然中寻求慰藉的复杂情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极奇极幻极远极近境界,俱从静中写出。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

# 空旷奇逸,仙品也。

现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 初听风声,疑其是雨;开门视之,月乃满湖。

清纪晓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赵昌四季·芍药》

下一篇:宋·宋太宗《缘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