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萧萧吹菰蒲":微风吹拂着湖中的菰蒲,沙沙作响,
# 菰蒲:茭白和菖蒲,均为浅水植物。,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
"开门看雨月满湖":我还以为是下雨呢,打开舱门一望,却见到湖中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 开门看雨月满湖:诗人初听到风吹菰蒲之声,误以为是雨,谁知开门视之,竟是月光洒满了湖面的景象。
"舟人水鸟两同梦":水鸟都栖息了,舟子也进入了梦乡,
# 人水鸟两同梦:意谓夜已很深,船工和水鸟均已进入了梦乡。
"大鱼惊窜如奔狐":忽然听到泼剌水响,原来是一尾大鱼在水里游窜,仿佛是野狐奔走在丛莽。
# 惊窜:受惊而逃窜。
"夜深人物不相管":夜深了,人与物都静悄悄地,
"我独形影相嬉娱":只剩下我,站在船头,欣赏着这夜景,与身影相伴。
"暗潮生渚吊寒蚓":潮水悄悄地上涨,那低咽的声息,恍如蚯蚓蠕动,
# 寒蚓:指蚯蚓。,吊:怜悯。,渚:水边。
"落月挂柳看悬蛛":明月悬挂在岸边的柳条上,犹如蜘蛛悬挂在交织的蛛网。
# 落月挂柳看悬蛛:意谓柳树如蛛网,落月如蜘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我这一生都在失意恍惚中,
# 忽忽:失意恍惚状。
"清境过眼能须臾":这清丽的境界,也只能此时欣赏,转眼就会过去。
# 能须臾:如此之快。能,如此。
"鸡鸣钟动百鸟散":鸡鸣声和晨钟声里,百鸟散去,
# 鸡鸣钟动:指天已拂晓。
"船头击鼓还相呼":我的船也在鼓声中呼叫声中,解缆起航。
# 击鼓:开船时打鼓招呼。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舟中夜起》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舟中夜间醒来后的所见所闻,从微风拂动菰蒲,误认下雨而开门见月满湖的奇幻,到舟人水鸟安睡、大鱼惊波的动静交织之景,还有暗潮声、落月挂柳等景象。通过对这些清幽且富有变化的夜景描写,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静谧与奇妙,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在自然之景中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复杂情绪。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舟人水鸟沉睡为静,大鱼惊窜为动,动静结合,凸显夜的静谧。比喻:“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将暗潮声比作寒蚓鸣叫,落月挂柳比作悬蛛,生动展现清冷幽寂之境。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借夜深人静之景,抒发自身孤独之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描绘出一幅奇妙的景象。微风轻拂菰蒲,发出萧萧之声,诗人开门本以为是雨,却见月光洒满湖面。这一意外的景象,瞬间营造出一种奇幻、静谧的氛围,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诗人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展现夜之静谧。舟人、水鸟皆已入梦,唯有大鱼惊窜的声音打破寂静,甚至让诗人产生误听,将其当作狐狸奔窜声。这不仅凸显了夜的宁静,还暗藏着诗人的幻觉,似梦似幻,如梦如幻的境界中,“静”是其核心。“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此句将诗人的心境进一步展现。在这夜深人静之时,万物互不干扰,诗人独自与形影嬉戏。“独”字不仅体现当下的独处,更暗示苏轼一生独立特行、不合时宜所带来的孤独感,深化了“静”的境界,是“野性”在这静谧夜境中的解脱。“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诗人的心境由“静”“独”转至“冷”。暗潮涌动,声如寒蚓;落月挂柳,恰似悬蛛。一系列充满暗色寒觉的意象,既丰富了舟湖夜景,更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埋下伏笔。“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诗人感慨人生匆匆,常处于忧患之中,眼前这清幽之境转瞬即逝。这直接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无奈。“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诗人借用韩愈诗句反其意,鸡鸣钟响,百鸟散去,船头鼓声相呼,暗示着又要回归到令人痛苦的仕宦生活中,深刻表达出对夜色清境的留恋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巧妙的抒情议论,展现了苏轼复杂的心境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4. 作品点评
《舟中夜起》是苏轼诗作中的佳作。全诗写得空旷奇逸,不染世俗之气,通过对舟中夜景的细腻描绘,展现出“静”“独”“冷”等不同心境。在写作上,善用幻觉、动静相衬等手法,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中不仅有对美妙自然夜景的呈现,更寄寓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在自然中寻求慰藉的复杂情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感染力。
# 极奇极幻极远极近境界,俱从静中写出。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
# 空旷奇逸,仙品也。
现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 初听风声,疑其是雨;开门视之,月乃满湖。
清纪晓岚
上一篇:宋·苏轼《赵昌四季·芍药》
下一篇:宋·宋太宗《缘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