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
xiāng
shí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6
fēng
yàn
cháng
gòng
chén
shuǐ
wán
cāng
suí
chǔ
rèn
lán
pèi
shuí
xìn
ér
shì
cháng
shān
xià
céng
féng
huà
sōng
shí
zhōng
hái
yǒu
xié
xiāng
zǎo
zhī
bǎi
huī
jìn
wèi
xìn
rén
yán
ruò
shèng
gāng

译文

像壁立的孤峰一样倚靠在砚台边长久存在,众人都疑惑它是从沉水中获得了古朴苍劲之态。想要追随屈原佩戴兰草,谁能相信吴地的年轻人内心像木头一样不理解。在山下曾经遇到过化松石,玉石中还有辟邪的香气。如果早知道与各种香料一起化为灰烬,就不会相信别人说的弱能胜强。

逐句剖析

"壁立孤峰倚砚长":像壁立的孤峰一样倚靠在砚台边长久存在,

"共疑沉水得顽苍":众人都疑惑它是从沉水中获得了古朴苍劲之态。

# 沉水:《唐本草》注:“沉水香,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馥香同是一树,叶似橘,经冬不调,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色紫似甚而味辛,树皮青色,木似棒柳,重实黑色,沉水者是。”

"欲随楚客纫兰佩":想要追随屈原佩戴兰草,

# 纫兰佩:典出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纫,缝。,楚客:指楚辞代表作家屈原。

"谁信吴儿是木肠":谁能相信吴地的年轻人内心像木头一样不理解。

# 吴儿:指晋朝名士夏统。夏统曾被贾充感叹:“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事见《晋书·夏统传》)木肠:“木人石心”,形容人意志坚定,面对任何诱惑都不动心,也用来比喻人冷酷无情。

"山下曾逢化松石":在山下曾经遇到过化松石,

"玉中还有辟邪香":玉石中还有辟邪的香气。

# 辟邪:香名,据清人王文谐注:“唐肃宗赐李辅国香玉辟邪二,各高一尺五寸,奇巧始非人工。其玉之香,可闻数百步。”(清·王文造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十七)

"早知百和俱灰烬":如果早知道与各种香料一起化为灰烬,

# 百和:据清人王文造注:“香名,以众香末合和为之也。”(清·王文造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十七)

"未信人言弱胜刚":就不会相信别人说的弱能胜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沉香石》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沉香石展开。首联描绘沉香石如孤峰壁立,引发对其材质的猜测,展现出沉香石的独特形态。颔联借“楚客纫兰佩”的典故,表达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同时以“吴儿木肠”的疑问,引发对人性情感的思考。颈联进一步描述沉香石相关的神奇现象,山下遇化松石,玉中有辟邪香,增添了沉香石的神秘色彩。尾联由沉香石联想到香料化为灰烬,进而表达对“弱胜刚”这一观点的质疑,体现出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沉香石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公元1093年,彼时苏轼正于定州任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壁立孤峰倚砚长,共疑沉水得顽苍”,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沉香石比作壁立孤峰,“倚砚长”形象地描绘出沉香石的形态,仿佛它倚靠着砚台生长,给人一种独特而新奇的感觉。“共疑沉水得顽苍”,引发大家对沉香石材质的猜测,认为它可能是从沉香木中得到的坚硬而苍郁之物,突出了沉香石的神秘和独特,为全诗奠定了好奇、探究的基调。颔联“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运用典故,“楚客纫兰佩”指的是屈原用兰草佩戴在身上,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操,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这种高洁品质的向往。“谁信吴儿是木肠”,“吴儿木肠”是一种说法,认为吴地的人内心麻木、不懂情感,诗人以反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引发对人性情感的思考,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颈联“山下曾逢化松石,玉中还有辟邪香”,进一步描述沉香石相关的神奇现象,“山下曾逢化松石”,讲述在山下曾经遇到过能化为松石的奇物,增添了神秘色彩。“玉中还有辟邪香”,美玉之中还蕴含着辟邪的香气,使沉香石的形象更加神秘和珍贵,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奇幻氛围。尾联“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刚”,由沉香石联想到香料,“百和”指各种香料,诗人早知道各种香料都会化为灰烬,从而引发对“弱胜刚”这一观点的质疑。诗人以香料化为灰烬这一现实,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思考,认为不能轻易相信柔弱能战胜刚强这种说法,体现了诗人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泂《次韵七首其一》

下一篇:宋·叶茵《次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