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qín
tài
jiàn
ěr
ló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4
jūn
jiàn
shī
rén
jiè
chē
zài
liú
qián
lài
wǎn
nián
gèng
líng
wēng
yòu
suī
cún
ěr
xiān
kuì
rén
jiāng
dòng
zuò
niú
dòu
jué
fēng
léi
zhēn
wén
chén
sǎo
jìn
gēn
xìng
kōng
gèng
zhěn
qīng
liú
pài
chū
sàn
shī
hún
dùn
liù
záo
xiāng
rǎng
gèng
shèng
bài
yǎn
huā
luàn
zhuì
jiǔ
shēng
fēng
kǒu
tíng
shī
yǒu
zhài
jūn
zhī
yùn
jiē
shì
zéi
rén
shēng
bìng
jīn
xiān
chài
dàn
kǒng
xīn
zhōng
wèi
liǎo
jiàn
wén
hái
shì
ài
jīn
jūn
yáng
lóng
zuò
cháo
shī
qióng
xiǎn
guài
fáng
é
yǎng
chū
sān
ěr
fàng
duān
fēng
kuài

译文

有位诗人穷不可奈,借辆车子搬家却无物可载,恰如杜甫袋里还有一文钱,买了咸盐却买不上青菜。我如今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好耳朵已聋。现在有人把蚂蚁爬行当作牛斗,我把惊雷闪电只当作耳边风。自觉近来已经变作超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用不着像孙楚那样去“枕流漱石”,人间祸福都是流水行云。倏忽当初本是一片好心,见到浑沌没有五宫十分可怜,他用七天帮助浑沌凿成七窍,七窍凿成,浑沌便一命归天。饮酒赋诗本是图个痛快酒后狂言,神仙见怪,人生识字便开始糊涂,写出了诗文都要还债。佛家把“五蕴”当作罪恶根源,我已经耳聋该可以稍稍心安。可惜佛门道行我没有修成,不见不闻还是心烦意乱!朋友说我作哑装聋,故作怪涛竭尽讥讽之能。劝我不要自作聪明多说话,防止有一天耳朵长上头顶。

逐句剖析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有位诗人穷不可奈,借辆车子搬家却无物可载,

#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孟郊《移居》诗:“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留得一钱何足赖":恰如杜甫袋里还有一文钱,买了咸盐却买不上青菜。

# 留得一钱何足赖: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晚年更似杜陵翁":我如今更似杜陵翁,

# 杜陵翁:指杜甫,号杜陵野老。

"右臂虽存耳先聩":右臂虽好耳朵已聋。

# 聩:聋。,右臂:杜甫《清明》诗“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左耳聋。”

"人将蚁动作牛斗":现在有人把蚂蚁爬行当作牛斗,

# 人将蚁动作牛斗:《晋书·殷仲堪传》载,殷仲堪的父亲曾患过一种奇怪的耳病,听到床下的蚂蚁动,以为是牛斗。

"我觉风雷真一噫":我把惊雷闪电只当作耳边风。

# 噫:叹息。

"闻尘扫尽根性空":自觉近来已经变作超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闻尘扫尽根性空:佛家把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又进一步把这些器官的感觉称为“六尘”。譬如耳朵是“根”,听觉(闻)就是“尘”。闻尘扫尽,便是失去听觉,根性空,便是耳朵这个器官等于无用。

"不须更枕清流派":用不着像孙楚那样去“枕流漱石”,人间祸福都是流水行云。

# 不须更枕清流派:这里翻用晋代孙楚“枕流漱石”这句名言。诗中的意思是,以流水作枕,是为了洗耳。

"大朴初散失浑沌":倏忽当初本是一片好心,见到浑沌没有五宫十分可怜,

# 大朴初散失浑沌:《庄子·应帝王》说,倏、忽二人在浑沌生活的地方相遇(“浑沌”也是一个人),倏与忽觉得浑沌没有人们都有的七窍,很是可怜,于是便助人为乐,一天帮浑沌凿一窍。浑沌本是活的,谁知七窍凿完,浑沌便死了。大朴,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六凿相攘更胜败":他用七天帮助浑沌凿成七窍,七窍凿成,浑沌便一命归天。

# 六凿相攘更胜败:《庄子·外物》说,人的喜、怒、哀、乐、爱、恶这六种情感是“六凿”,人有各种情绪存在,便是“六凿相攘”,不得安宁。 攘:侵犯,这里指存在。

"眼花乱坠酒生风":饮酒赋诗本是图个痛快酒后狂言,神仙见怪,

"口业不停诗有债":人生识字便开始糊涂,写出了诗文都要还债。

# 口业:佛教语,指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这里喻祸从口出。

"君知五蕴皆是贼":佛家把“五蕴”当作罪恶根源,

# 五蕴:佛家把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蕴皆是贼”和“六凿相攘”意思相同。

"人生一病今先差":我已经耳聋该可以稍稍心安。

# 差:通瘥,病愈。,人生一病:指听觉。

"但恐此心终未了":可惜佛门道行我没有修成,

"不见不闻还是碍":不见不闻还是心烦意乱!

"今君疑我特佯聋":朋友说我作哑装聋,

# 佯:假装。

"故作嘲诗穷崄怪":故作怪涛竭尽讥讽之能。

"须防额痒出三耳":劝我不要自作聪明多说话,

# 额痒出三耳:隋朝传说,有个叫张审通的秀才,夜间睡梦中在冥府任记录。一次,冥官为了奖励他,在他额头上也安上一只耳朵。审通醒来后,觉得额头发痒,转瞬间果真涌出一只耳朵,比原来的听觉更灵。于是一时传为奇事,称他是“三耳秀才”。但是这只耳朵有如鸡冠,顶在额头上,有损美观。

"莫放笔端风雨快":防止有一天耳朵长上头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作于苏轼因诽谤罪下狱前不久,表达了他对当时险恶仕途环境的激愤情绪及对友人秦观的坦率回应。诗中,苏轼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自嘲耳聋,并隐寓对政敌罗织罪名行为的讽刺,展现了其豁达乐观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风貌。通过夸张比喻与自我调侃,苏轼不仅巧妙地回应了友人的戏谑,也借此抒发了内心的不满与无奈。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真诚的情感表达,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了他敢于直言、不畏强权的人格魅力。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抒发,也是对时代背景下的文人命运的一种反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苏轼在这首诗中天真坦率的态度,既成就了其艺术上的独特风格,也预示了他日后可能面临的更多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当时,苏轼四十四岁,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在赴任途中经过松江时,遇到了好友秦观。秦观得知苏轼听力有所减退,便写了一首诗与他开玩笑。作为回应,苏轼次韵作此诗相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的诗。它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自嘲耳聋,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与感慨。诗中不仅回顾了自己由徐州转任湖州期间的生活状态,还借用了杜甫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晚年生活的无奈与豁达。

2. 写作手法

用典:苏轼在诗中引用了孟郊和杜甫的诗句,“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以及“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通过引用这些典故,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使得个人情感与古代文人的遭遇产生共鸣,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对比:“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他人对小事过度反应的态度与自己淡然处之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特征,又隐含了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象征:“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忘却世间的纷扰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坏”则暗示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和个人面对复杂世界时的无奈与困惑。

3. 分段赏析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一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巧妙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苏轼复杂的心境与深刻的哲理思考。首段从孟郊《移居》诗说起,引出自己由徐州至湖州的“移居”经历,并联想到杜甫的诗句“留得一钱看”,以此自慰兼自嘲。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清贫生活的无奈,也隐含了对仕途不顺的感慨。“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这些句子通过引用典故,既展示了个人的困境,又将自身与古代文人的遭遇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鸣。接下来的部分,苏轼用亦庄亦谐的口气发表议论:“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他人对小事过度反应的态度与自己淡然处之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此段不仅体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特征,还隐含了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则进一步表明他希望忘却世间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平静。在深入抒发感慨时,“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坏。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这一段落探讨了知识带来的忧患与敏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败坏的忧虑以及个人面对复杂世界时的无奈与困惑。特别是提到“诗债”,似乎预示了即将到来的“乌台诗案”。最后,诗人倾吐内心的真情:“君知五蕴皆是贼。”指出对事物的敏感反而有害,幸而耳聋让他可以不闻不问。然而,关注时政的心仍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使他无法完全超脱。结尾以诙谐话作结,“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不仅缓解了前文沉重的情绪,也让整首诗充满了幽默感。总体来看,《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通过对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其丰富的修辞手法、巧妙的结构安排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回应,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4. 作品点评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是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由徐州调任湖州途中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还深刻反映了他在政治风波前的心态变化和复杂心境。作为“乌台诗案”前夕的作品,它不仅是对友人调侃的回应,更是一次心灵深处的呐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语特超隽,善于解嘲。

清纪昀《纪评苏诗》

# 禅宗习见语,施之此题却宜。答秦之见戏,箭锋相值。

清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两山间》

下一篇:宋·陆游《夜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