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ào
chāng
·
·
sháo
yà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4
zhú
jiā
rén
cuì
xiù
cháng
tiān
hán
yóu
zhuó
luó
cháng
yáng
zhōu
jìn
hóng
qiān
shì
fēng
liú
shí
shì
zhuāng

译文

那依傍着翠竹的佳人,翠色的衣袖长长飘拂,天气已然寒冷,却还穿着轻薄的罗裳。近日扬州的芍药,花朵繁多,红瓣层层,它天生就有着那入时风流的妆容。

逐句剖析

"倚竹佳人翠袖长":那依傍着翠竹的佳人,翠色的衣袖长长飘拂,

# 佳人:指美女。,倚:靠着。

"天寒犹著薄罗裳":天气已然寒冷,却还穿着轻薄的罗裳。

"扬州近日红千叶":近日扬州的芍药,花朵繁多,红瓣层层,

"自是风流时世妆":它天生就有着那入时风流的妆容。

# 风流:才华出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赵昌四季·芍药》由北宋苏轼所作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此为苏轼为赵昌所绘芍药图题诗。诗中,前两句以佳人比芍药,借杜甫诗句暗衬其旁有翠竹,展现芍药风姿;后两句将赵昌芍药与扬州红千叶对比,突出其韵格。写作上巧用拟人、对比,赋予芍药人情,深化审美层次。此外,还运用了色彩与光影的诗化呈现、虚实相生等手法,既实写画面中芍药的形态,又虚写其风韵,将绘画的具象美与诗歌的意境美相融合。主题既赞芍药之美,又颂赵昌画技,还借花暗讽趋炎附势之人。全诗通过对芍药的生动描绘,融合诗画之美,体现苏轼轻形重神的艺术观,堪称题画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既赞美了芍药的美丽,也表达了对画家赵昌绘画技艺的赞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欣赏与赞叹。

2. 写作手法

拟人:全诗以“倚竹佳人”喻芍药,赋予其“翠袖长”“薄罗裳”的拟人化形象,生动展现芍药的婀娜姿态。“风流时世妆”进一步将芍药的娇艳比作入时妆容,使其兼具自然美与人文意趣。虚实相生:既实写画面中芍药的形态(“倚竹”、“红千叶”),又虚写其风韵(“风流时世妆”),将绘画的具象美与诗歌的意境美相融合。以小见大:通过特写芍药的细节(枝叶、花色),折射出园林植物的整体雅致,体现宋代花鸟画“以形写神”的审美追求。对比:“红千叶”以浓丽的色彩词凸显芍药盛开的繁盛,暗含对画作中设色技法的赞赏;“天寒犹著薄罗裳”则通过“天寒”与“薄罗”的对比,以光影的冷色调烘托芍药凌寒独秀的姿态,营造出视觉与触觉交织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著薄罗裳。”诗人将芍药比作倚竹而立的佳人,她有着修长的翠袖,在天寒之时仍穿着轻薄的罗裳。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倚竹”的姿态赋予芍药一种优雅、娴静的气质,“翠袖”“薄罗裳”则细腻地描绘出芍药花瓣的形态与质地,仿佛佳人的衣袂飘飘,给人以柔美、娇弱之感,同时“天寒”也烘托出芍药在寒冷环境中依然坚韧的形象,让人联想到佳人的高洁品格。后两句:“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诗中提到扬州近日盛开的芍药,花朵繁多且娇艳,那层层叠叠的红色花瓣,就像是当时流行的风流时尚妆容。“红千叶”生动地描绘出芍药花的艳丽色彩和繁茂姿态,“风流时世妆”则将芍药花与当时的时尚潮流相联系,赋予了芍药一种时代的美感和时尚气息,暗示出芍药花在当时人们眼中是美丽与时尚的象征,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叶茵《次韵》

下一篇:宋·苏轼《舟中夜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