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曾何埽":一间屋子又何曾打扫呢,
"居闲俗虑平":在居闲的日子里世俗的忧虑都平息了。
"二毛经节变":随着季节的变化头发逐渐斑白,
"青鉴不须惊":对着镜子也不必为此惊慌。
"三复磨圭戒":多次反复思考修身的戒律,
"深防悔吝生":深深地防止悔恨和困难的产生。
"四愁宁敢拟":哪里敢比拟古人的“四愁”呢,
"高咏且陶情":还是用高雅的诗歌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吧。
"五鼎期君禄":期望能获得君主赐予的丰厚俸禄,
"无思死必烹":但不要只想着功名利禄而忘了可能会面临的危险,就像鼎中的食物最终会被烹煮一样。
"六奇还自秘":那些奇妙的谋略还是自己珍藏吧,
"海宇正休兵":只希望天下能够停止战争,太平无事。
"七日南山雾":就像那南山的雾气中隐者一样,
"彪文幸有成":希望自己能够如隐者般有所成就,展现出如虎豹般的文采。
"八门当鼓翼":应当像鸟儿鼓动翅膀一样,
"凌厉指霄程":凌厉地向着高远的目标奋进。
"九德方居位":当品德高尚的人处于合适的职位时,
"皇猷日月明":国家的政治就会如同日月般光明。
"十朋如可问":如果可以通过占卜来询问吉凶,
"从此卜嘉亨":希望从此能够有好的运势和亨通的未来。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写作手法
用典:“二毛经节变”中的“二毛”指头发斑白,运用了表示年龄变化的典故;“四愁宁敢拟”用了张衡《四愁诗》的典故;“七日南山雾,彪文幸有成”运用了南山隐者的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借景抒情:“七日南山雾”以南山雾这一景象,暗喻自己如隐者般在困境中期待有所成就,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感。托物言志:“三复磨圭戒,深防悔吝生”以“磨圭”(打磨玉器,比喻修身)来表达自己对修身的重视,托物言志,将自己的修身理念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上。象征:“八门当鼓翼,凌厉指霄程”中“鼓翼”象征着积极进取、奋力前行,“霄程”象征着高远的目标,通过象征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2. 分段赏析
“一室曾何埽,居闲俗虑平”:此联写自己在居闲时,即使一间屋子未曾打扫,内心也能平静,摆脱世俗的忧虑,体现了一种闲适、超脱的心境,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和志向阐述做铺垫。“二毛经节变,青鉴不须惊”:此联写自己随着季节变化头发逐渐变白,面对镜子中的自己却不惊慌,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坦然态度,暗示着内心的成熟和豁达。“三复磨圭戒,深防悔吝生”:此联强调要多次反思修身的戒律,深刻地防止悔恨和困难的产生,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品德修养的重视,希望通过不断反思和自律来避免人生的遗憾。“四愁宁敢拟,高咏且陶情”:此联表示不敢比拟古人的“四愁”,而是通过高雅的诗歌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展现了诗人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感的培养。“五鼎期君禄,无思死必烹”:这一联表达了期望获得君主赐予的丰厚俸禄,但同时也提醒自己要警惕因追求功名利禄而带来的危险,体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向往和对潜在风险的清醒认识。“六奇还自秘,海宇正休兵”:写希望有奇谋秘计,让国家太平,停止战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的期望,以及对自身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渴望。“七日南山雾,彪文幸有成”:以南山雾中隐者的典故,暗示自己如隐者般在困境中期待有所成就,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以展现,实现人生的价值。“八门当鼓翼,凌厉指霄程”:此联表达了要像鸟儿振翅一样,积极进取,向着高远的目标奋力前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勇气。“九德方居位,皇猷日月明”:期待品德高尚的人在位,使国家的政治如同日月般光明,表达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十朋如可问,从此卜嘉亨”:最后一联以占卜问卦的方式,期望从此有好的运势和亨通的未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上一篇:宋·吴则礼《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