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朝代:唐作者:刘方平浏览量:2
gēng
shēn
yuè
bàn
rén
jiā
běi
dǒu
lán
gān
nán
dǒu
xiá
jīn
piān
zhī
chūn
nuǎn
chóng
shēng
xīn
tòu
绿
chuāng
shā

译文

夜深了,月光斜照进庭院,只照亮了半边人家,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清脆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的窗纱传了进来。

逐句剖析

"更深月色半人家":夜深了,月光斜照进庭院,只照亮了半边人家,

#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 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今夜偏知春气暖":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

#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虫声新透绿窗纱":清脆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的窗纱传了进来。

# 新透:第一次透过。新: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述了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记叙了星月西斜、夜深人静的景象。诗的后两句记录了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让人觉得已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中描绘出一种优美宁静且富有生机的境界,使人感到物候正在变化,同时又充满了静美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刘方平(?~?),唐代诗人。出生于河南洛阳。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其诗多咏物写景、闺情乡思之作,尤擅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构思精巧,富有意趣。作品多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品有《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是诗人天宝十一载(752年)早春‌,于洛阳郊外隐居处所作诗人生活于唐玄宗天宝至唐代宗大历年间(约8世纪中叶),匈奴族后裔,进士落第后终身未仕。灵感源自月夜独处时,首次听见春虫穿透窗纱的鸣叫声,触发对物候变迁的敏锐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春夜即景诗。描绘了初春月夜星月西斜、夜深人静的景象,借虫声透过窗纱传来的细节,体现出气候转暖的物候变化,营造出优美宁静且富有生机的境界,表达诗人对春夜独特的感知与对静美生机的欣赏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人不直接描写花开草长等春日外景,而是以深夜虫声初鸣、透过窗纱的细微声响,烘托春气渐暖的生机;又以“绿窗纱”的意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春夜暖意萌动的细腻感知,强化了内心对春的敏锐捕捉。正衬:“更深月色半人家”描绘出月光斜照下农舍半明半暗的景象,“北斗阑干南斗斜”展现星斗倾斜的状态。两句均紧扣“更深”,以地面月色与夜空星斗的景象相互映衬,共同凸显出春夜的静穆,强化了“春夜深沉”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很有画面感。夜已深沉,四周一片静谧,诗人在窗前远望,只见银白色的月光斜照着半个院落,庭院一半沐浴在月光里,另一半则被夜色笼罩。这动人的月光又将诗人的目光引向天空,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中,他看到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两句从庭院中的月光写到天上的星辰,随着视线的移动,展现出广阔无边的空间,意境开阔。在这辽阔的画面里,有月色、星斗、人家,透过画面,我们还能感受到一位未曾入眠的诗人。后两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神贯注体察大自然时捕捉到的妙句,运用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强化春色迷人的主题,其中主要借助的意象便是虫声。再加上“新透绿窗纱”的补充,更给人清新可爱的感觉。这虫声本就清脆悦耳,再让它穿过“绿窗纱”,仿佛经过了一番过滤,那些杂乱的杂音都被除去,剩下的自然都是动听的乐音了。从微小的虫鸣能感知到气候的寒暖变化,可见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根基。因此,这两句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即便生活在乡村,也不是人人都能说出来的。今夜的虫鸣,到底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会去留意呢?这需要有心人,还得有一颗诗意的心。一个“新”字,满含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既指声音的清新,又带有欣喜的意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描写细腻,刻画传神。诗人以他特有的敏感,从气候的细微变化中捕捉到春天的信息,用平淡无奇的字句,淡淡几笔,将一片夜景绘出,热情讴歌了那蕴含勃勃生机的早春景色,生趣横溢,逗人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二十有八字无可用者,其“透”一字妙甚,故言唐人村田之诗善者当此绝句。

清文学家顾贞观《唐诗总评》

# 唐诗中,借助其他景物来反映月色,是这首诗独到的手法。在一种静谧的乡村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清新、和谐的感觉。

现代语言学家刘征《唐诗随评》

# 在一种平静的氛围中又不失带来的格调,是种突破,是种革新。

现代学者张志公《等·唐诗泛谈》

# 写意深微,味之觉含毫邈然。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写景幽深,含情言外。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下一篇: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