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ǐn
zhàng
chūn
·
·
shàng
shū
gāo
yù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chūn
nán
liú
jiǔ
bēi
cháng
qiǎn
jiù
hèn
xīn
chóu
xiāng
jiàn
gēng
fēng
qiān
mèng
kàn
fēi
hóng
piàn
zhè
bān
tíng
yuàn
fēng
liú
bān
jiāo
lǎn
wèn
xiāng
jiàn
jiàn
yàn
fēi
máng
yīng
luàn
hèn
chóng
lián
juǎn
cuì
píng
píng
yuǎn

译文

春色难以挽留渐渐归去了,伤春惜春使得酒也不愿多饮。把旧的仇恨、新愁夹杂在一起。五更时分,寒风惊破相思之梦,院外花瓣纷纷飘飞。庭院中这般景象何等冷清。美人啊多么风流,多么娇嫩,既然相见了令人梦魂萦绕、又哪如不见她的身影。春燕在春光里忙碌,黄莺杂乱地鸣唱。重帘懒得去卷充满相思之恨。翠屏上那遥远旷野里,是否有她的芳踪。

逐句剖析

"春色难留":春色难以挽留渐渐归去了,

"酒杯常浅":伤春惜春使得酒也不愿多饮。

"把旧恨、":把旧的仇恨、

# 把旧恨:大德本作“更旧恨”。

"新愁相间":新愁夹杂在一起。

"五更风":五更时分,

"千里梦":寒风惊破相思之梦,

# 千里:大德本作“十里”。

"看飞红几片":院外花瓣纷纷飘飞。

"这般庭院":庭院中这般景象何等冷清。

"几许风流":美人啊多么风流,

"几般娇懒":多么娇嫩,

# 娇懒:懒散倦怠。

"问相见、":既然相见了令人梦魂萦绕、

"何如不见":又哪如不见她的身影。

"燕飞忙":春燕在春光里忙碌,

"莺语乱":黄莺杂乱地鸣唱。

"恨重帘不卷":重帘懒得去卷充满相思之恨。

"翠屏平远":翠屏上那遥远旷野里,是否有她的芳踪。

# 平远:指翠屏上的图画。,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锦帐春・席上和叔高韵》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庆元六年(1200年)闲居于瓢泉期间所创作的一阕词作。彼时,辛弃疾身处闲逸之境,内心却波澜难平。在这阙词中,他借抒情主人公的口吻,将旧岁的遗恨与今朝的新愁交织铺陈。表面上看似在倾诉个人的情思,实则含蓄而深沉地抒发了对当时国家局势的痛心疾首。朝廷的衰败之象,投降势力的嚣张跋扈,皆令他悲愤难抑,而这满腔的哀叹与愤恨,皆巧妙地寄寓于这字里行间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锦帐春・席上和叔高韵》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庆元六年(1200年)闲居于瓢泉期间所创作的一阕词作。是一首辛弃疾与杜叔高唱和的词,杜叔高名为杜斿,乃是金华兰溪人士。他家中兄弟五人皆学识渊博、擅长诗文,在当地素有“金华五高”的美誉。其中,叔高在诗歌创作方面尤为出众,陈亮曾在《龙川文集》卷十九的《复杜仲高书》中,盛赞其诗作具有“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足见其诗歌风格雄浑豪迈。早在公元1189年(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的春天,杜叔高曾前往上饶与辛弃疾会面,辛弃疾还特意创作了《贺新郎》一词为其送行。到了公元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年)的春季,杜叔高再度前往铅山拜访辛弃疾,二人相聚期间,诗酒唱和,留下诸多佳作。像这首《锦帐春》,以及《上西平・送杜叔高》《浣溪沙・别杜叔高》《玉蝴蝶・追别杜叔高》《婆罗门引・别杜叔高》等词,皆创作于这一时期,充分展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与文学上的惺惺相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在这阙词中,诗人借抒情主人公的口吻,将旧岁的遗恨与今朝的新愁交织铺陈。表面上看似在倾诉个人的情思,实则含蓄而深沉地抒发了对当时国家局势的痛心疾首。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的上阕描绘了“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这般庭院”的景象,通过描写五更的风、纷飞的落花以及庭院之景,营造出一种春景将逝的氛围,借景抒发了“春色难留”的感慨以及旧恨新愁交织的复杂情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下阕“燕飞忙,莺语乱”描绘出春天里燕子忙碌、黄莺啼叫的动态画面,看似是在写春天的生机,实则与词人内心的愁绪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进一步表达了词人的惆怅。对比:“春色难留”与“酒杯常浅”形成对比,春天的美好易逝,而词人的酒杯却总是浅浅的,无法尽情消愁,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愁绪难以排遣。“几许风流,几般娇懒”所描绘的美好状态与“问相见、何如不见”所表达的相见后的复杂情绪形成对比,衬托出词人对相见的矛盾心理,也暗示了其内心的无奈和愁思。以景结情:词的结尾“恨重帘不卷。翠屏平远”,以景语作结,通过描绘重帘未卷、远处翠屏的景象,将词人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3. 分段赏析

《锦帐春・席上和叔高韵》这首词的上片起笔便巧妙至极,命意双关。当时正值暮春时节,春光匆匆流逝,所以才有“春色难留”的感慨;而此刻美人即将离去,这美好的人儿就如同那留不住的春色一般,令人惋惜,故而又道“春色难留”。想要挽留住春色,却又无计可施,这份无奈与失落,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心中的“愁”绪与“恨”意。酒,向来被认为是能够浇灭“愁”绪、消解“恨”意的。一般来说,饮酒时酒杯盛满为佳,方能尽情畅饮。晏几道在《木兰花》中描写“春残”时曾写道“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便体现了这种心境。然而,如今不仅那美好的“春色”难以挽留,就连酒杯也常常是浅浅的,无法尽情痛饮。这不仅无法缓解愁绪,反而更增添了心中的“愁”与“恨”。于是,词人用“旧恨新愁相间”一句稍稍收束前文,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内容。“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这般庭院。”这几句乃是词人预想在酒阑人散之后,那绵绵不绝的“愁”与“恨”。夜深人静之时,词人在梦中飞至千里之外,却被五更的风声惊醒。待五更已过,天色破晓,他放眼望去,只见残花被风无情吹落,曾经的春色已然消逝不见。此时,他满心怅惘,不禁感叹:这庭院竟已变成这般模样!下片开篇,“几许风流,几般娇懒”,词人从正面着笔描绘美人之态。在作者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美人还在宴席之上。然而,在词中,词人却已思绪飞扬,驰骋想象,描绘到了别后的情景。那梦中的“千里”之外,美人曾经的“风流”之姿、“娇懒”之态,如今都已成为空留的记忆。而这些深刻的记忆又难以忘却,这无疑又为词人增添了许多的“愁”与“恨”。因此,词人接着写道:“问相见何如不见?”这一问,饱含着无尽的纠结与无奈。“燕飞忙,莺语乱”,原本燕子飞舞、黄莺啼叫的景象,既赏心悦目又悦耳动听。可对于深陷相思之苦的词人来说,这一切却只能徒增烦恼。这两句并非是描写宴席上的所见所闻,而是承接上文的“千里梦”,细腻地刻画了词人枕上那烦乱的心绪。“恨重帘不卷”,意思是词人被困在屋内,重重的帘子遮挡住了视线。这不仅让他无法去寻觅美人的踪迹,就连远处也难以望见。但即便望不远,他心中仍怀着一丝期待,还是想要眺望。于是,他的目光落在了屋内的屏风之上。“翠屏平远”一句,理解起来略有难度,可作为整首词的结尾之句,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远”,说的是“翠屏”上所绘的图画。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有一幅《秋山平远图》,苏轼曾为其题诗道:“离离短幅开平远。”这表明虽然画幅不大,但其所展现出的境界却极为辽阔。而辛弃疾笔下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此时正辗转反侧,满心思念着美人。他正为那无人替他卷起的重重珠帘遮挡了视线而懊恼,当他的视线转移到翠屏上那幅江山平远图时,瞬间便恍惚起来,仿佛将画中的境界当作了真实的场景。他目光凝望,心神驰往,试图在画中追寻美人的踪迹。至此,一个痴情之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4. 作品点评

《锦帐春・席上和叔高韵》以望画屏而写心态,在词作中并非鲜见。就像温庭筠在《归国遥》中所写的“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寥寥数语,便将谢娘心中那无尽的心事,借由清晨屏风上若隐若现、断断续续的山峦景致委婉道出。还有赵令畤的《蝶恋花》里“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因飞燕未能及时带来归信的失望,进而将目光投向小屏风上所绘的西江之路,其中蕴含的思念与期盼之情跃然纸上。这些词句,皆可与辛弃疾词中“翠屏平远”一句相互参照品鉴,从中探寻不同词人运用相似手法所传达出的独特情感与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祁《水声》

下一篇:宋·张玉孃《香闺十咏·凤头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