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间眠":在柳树枝条的轻抚下安然入眠,
"花里醉":沉醉于烂漫春花之中,
"不惜绣裙铺地":甚至不在意将绣裙随意铺在地上。
"钗燕重":头上金钗的燕子装饰显得沉甸甸,
# 钗燕:燕形头钗,宋代女性常用首饰。
"鬓蝉轻":鬓边的蝉形发饰轻盈灵动,
# 鬓蝉:鬓边装饰的蝉形饰物。
"一双梅子青":恰似那枝头青涩的梅子,满是青春的懵懂。
# 梅子青:既指青涩梅子暗示时令,又隐喻少女情窦初开。
"粉笺书":铺开粉色信笺写下思念,
# 粉笺书:用彩色信笺书写的相思文字。
"罗袖泪":泪水却沾湿了罗袖,
"还有可怜新意":信中的情意是这般珍贵又令人怜惜。
"遮闷绿":手持绿叶遮挡心中的烦闷,
"掩羞红":用红花掩饰羞涩的面庞,
"晚来团扇风":傍晚时分,团扇轻摇,微风拂来。
# 团扇风:化用“秋扇见捐”典故,暗含情意难续之忧。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春日闺中情思的词。描绘了春日里闺中女子的生活与情思,表现了女子春日慵懒中的相思萌动以及传书落泪的深情与羞涩。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自然方面,用“柳”“花”“梅子”这些春日景物,像“柳间眠”“花里醉”营造出慵懒的氛围,“梅子青”还暗合了少女青涩的心思,让相思在春光里慢慢生出。妆饰上,“钗燕”“鬓蝉”这些首饰,通过“重”“轻”写出女子梳妆时的娇憨,和“绣裙铺地”的随性形成反差,显露出她心思不在打扮上。器物里,“粉笺”“罗袖”“团扇”一步步推进相思:写信、落泪、扇动的风,特别是“团扇”和前面的“柳”“花”呼应,让景、物、情交融,深化相思之情。对比:“钗燕重,鬓蝉轻”中,“钗燕”的沉坠感与“鬓蝉”的轻盈态形成鲜明的轻重对比。这种对比既展现了妆饰的精巧细致,也细腻地透出女子梳妆时的专注神情与娇憨姿态。用典:“晚来团扇风”中“团扇风”这一意象运用了“秋扇见捐”的典故,该典故源自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原意是说团扇在夏日备受珍视,到了秋天却因无用而被弃置,常用来比喻女子色衰爱弛、情意断绝。词中用“团扇风”,便暗含了对情意难以长久维系、可能如秋扇般被弃的忧虑。
3. 分段赏析
上片“柳间眠,花里醉,不惜绣裙铺地”以“柳间眠”“花里醉”勾勒春日闺中女子的慵懒姿态,“眠”“醉”二字既写她沉浸于春光的惬意,也暗透百无聊赖的闲愁。“不惜绣裙铺地”的随性动作,细节中见情态——精致绣裙本应珍惜,却随意铺展于地,可见其心思不在服饰体面,而在春光与心事的交织,为后文相思铺垫慵懒基调。“钗燕重,鬓蝉轻,一双梅子青”聚焦梳妆细节:“钗燕重”写钗上燕形饰物的沉坠感,“鬓蝉轻”描鬓边蝉饰的轻盈态,一“重”一“轻”对比,既显妆饰精巧,又暗衬女子梳妆时的专注与娇憨。末句“一双梅子青”以青涩梅子为喻,将少女心中朦胧未明的相思情愫转化为现实的事物,“青”字既写果实颜色,也含“青涩”之意,让情感藏于物象,含蓄动人。下片“粉笺书,罗袖泪,还有可怜新意”转入相思实景:“粉笺书”是主动倾诉的尝试,“罗袖泪”却显情感的克制——泪水沾袖而未放声,道尽相思难言的委屈。“可怜新意”四字凝练复杂心绪:“新意”指信中未说尽的情意,“可怜”则藏着无人领会的怅然,将提笔传情却又泪落的矛盾,化作细腻可感的相思片段。“遮闷绿,掩羞红,晚来团扇风”“遮闷绿”借绿叶遮掩愁绪,“掩羞红”用红花掩饰羞涩,一“遮”一“掩”将少女的娇羞与心事藏于色彩,避免直白流露。末句“晚来团扇风”双关隐喻:既写晚风拂动团扇的实景,又以扇影摇曳暗喻心绪的起伏不定。团扇本是闺中寻常物,此刻却成相思的载体,让怅惘之情随晚风蔓延,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被收录在《全宋词》以及不少宋词选本中。现代研究者认为,词里“晚来团扇风”这句,借鉴了李商隐《无题》中“何处西南待好风”的隐喻写法,让传统闺怨词的表达范围更宽了。2023年,它还入选了“宋词百大经典意象”的研究案例。
上一篇:宋·韩元吉《赏心亭》
下一篇:宋·陆游《五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