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月下当时见":记得那年月夜,在西楼相会,
# 西楼:乃当时听歌见人之地,宋人词中多以“西楼”“西厢”“西窗”为名。
"泪粉偷匀":你偷偷地抹去脸上的泪水。
# 泪粉偷匀:暗自擦干泪水,重把粉搽匀。
"歌罢还颦":唱罢了歌儿,还皱着双眉。
# 还颦:却皱着眉。还,却。颦,皱眉。
"恨隔炉烟看未真":只恨香炉烟袅袅,你的容貌未看仔细。
# 未真:没看仔细。
"别来楼外垂杨缕":别来光阴逝如水,楼外的柳丝,
"几换青春":几次生绿。
# 青春:春天。
"倦客红尘":在尘世中奔波,我已很累。
# 倦客红尘:厌倦了客居,指奔走在外。
"长记楼中粉泪人":唯有你的娇容,时时在萦绕脑际。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歌女的词,这首词是诗人对初见西楼歌女时情景的深情回忆。后来,诗人前往长安任职,与这位歌女分别多年,思念之情始终萦绕心头。该词巧妙地将场景描写、人物刻画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细腻入微地展现了情人之间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写作手法
对比:“西楼月下当时见,粉泪偷匀”歌女的“强颜欢笑”与“掩不住内心的辛酸”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歌女的无奈与悲哀,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借景抒情:开篇“西楼月下”奠定惆怅基调,烘托对往昔的怀念;“炉香闲袅”借袅袅炉烟,传递绵绵情思与怅惘;“垂杨”等意象,暗寄离别后的孤寂与思念。双关:“凤凰儿”既指香炉造型,又暗含美好爱情的期许;“弦断”表面说琴断,实则隐喻与歌女情缘断绝,含蓄表达遗憾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追忆当时的情境,仅用寥寥数语便生动地勾勒出歌女的神态。首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还交代了事件。第二、三句着重描绘歌女的神情:她用泪水冲洗着脸上的脂粉,而“偷匀”的举动则暗示了她不想让在场众人察觉她的泪痕。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歌女强颜欢笑、为他人助兴的无奈与辛酸。尽管她努力掩饰,但内心的痛苦仍难以隐藏,一曲歌罢,愁容满面,这就是所谓的“歌罢还颦”。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词人对这位歌女既有喜爱之情,更有深深的同情。正是出于这份同情,他渴望更真切地看清她,但遗憾的是,两人隔席而坐,炉烟袅袅,遮挡了他的视线,如今回想起来,只能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对歌女命运的同情贯穿始终。例如他在《玉楼春》中写道:“清歌学得秦娥似,金屋瑶台知姓字。可怜春恨一生心,长带粉痕双袖泪。从来懒话低眉事,今日新声谁会意。坐中应有赏音人,试问回肠曾断未?”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词人常常是那些能理解歌女心声的“赏音人”,也常常为她们的不幸命运而感伤。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词人自己就是一个“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的“痴人”。下阕则聚焦于别后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词人自身的身世之感。当时月下相见,词人还遗憾未能看得真切,未曾想此后竟再无机会相见,恍惚间,已是数年过去。这里用“几换青春”四字,语义双关,表面上说的是春光几度更替,实际上也蕴含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对歌女命运的关切。接着,词人抒发了自己厌倦尘世的心境,因为他“一肚皮不合时宜”,所以对那些“一春弹泪说凄凉”的歌女深感共鸣,将她们视为同病相怜之人。因此,“长记楼中粉泪人”这句词,也多少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缘故。
4.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情感细腻,艺术精湛。上片通过“偷匀粉泪”“歌罢还颦”等细节,生动刻画出歌女的无奈与辛酸;下片在相思中融入身世之感,以“几换青春”等双关语句,将对歌女的牵挂与自身漂泊的无奈交织,情感真挚。全词借景抒情,展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世界。
# 这是一首怀旧词。上阕以“月”和“烟”为中介物,烘托歌女的温柔多情;下阕以“垂杨”和“红尘”为参照,反衬自己对歌女的深切思念。首尾两次用“泪”字,与“倦客红尘”相呼应,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现代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傅绍良《宋词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