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阴春尽":绿树成阴,春天已过完了,
"飞絮绕香阁":柳絮绕着楼阁闺房在飞。
# 香阁:指女子闺阁。
"晚来翠眉宫样":傍晚时分,她精心描画着宫廷流行的翠色眉妆,
# 翠眉:形容女子眉毛青翠。
"巧把远山学":灵巧地将远处山峦的轮廓化作眉形。
# 远山学:即远山眉,又称远山黛,形容女子眉毛如远山清山。远山:指远山眉。
"一寸狂心未说":春心荡漾,难以平静,却什么也没说,
# 一寸狂心:指女子狂乱激动的春心。
"已向横波觉":但从我乜斜的眼波中已可觉察出来。
# 横波:指眼神,目光流转如水波横流。
"画帘遮匝":彩绘的帘幕四围,
# 遮匝:周围,围绕。
"新翻曲妙":奏起新谱的曲子,音调真妙啊,
# 翻:谱写。
"暗许闲人带偷掐":我心里暗暗地允许外界闲人偷听到学了去。
# 偷掐:暗暗地依曲调记谱。掐:掐算,此指按着手指计拍节记谱。
"前度书多隐语":上一次来信中,你用了许多隐语,
# 隐语:未明说的话。
"意浅愁难答":意思倒浅显,我却愁难以作答。
"昨夜诗有回文":昨夜惠赠的诗中,又有回文,
# 回文:诗体的一种,顺读倒读都可成文。
"韵险还慵押":韵押得太险了,我还是懒得费神去步你的韵。
# 韵险:难押的韵。
"都待笙歌散了":等到笙歌散尽后,
"记取留时霎":请你记住来时那一瞬间。
# 留时:一作来时。
"不消红蜡":不需要持红烛照明,
# 不消:不需要。
"闲云归后":闲云归去后,
"月在庭花旧栏角":月儿自然就会照在庭院花丛边原来那个栅栏角落里的。
# 栏角:一作阑角。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香闺恋情的词。诗人以含蓄笔触勾勒歌女与情人幽会场景,通过细节描摹呈现人物情感波动,暗含对歌女渴求真挚情感而难偿所愿的生存境遇的怜惜。
2. 写作手法
比喻:“飞絮绕香阁”以柳絮飞舞环绕比喻歌女因约会产生的兴奋与紧张心情。通过柳絮的轻盈飘动,暗示情感的纷乱与难以自持,引发读者联想。
3. 分段赏析
开篇的两句,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季节与所处环境,同时以柳絮纷飞缠绕的意象作比,将歌女因即将赴约而萌生出的雀跃与忐忑,刻画得细腻入微,引人浮想联翩。“晚来”之后的诗句,聚焦于她的梳妆过程,只见她效仿宫中流行的远山眉样式,细致勾勒眉形。据《赵飞燕外传》记载,赵飞燕之妹合德,喜画纤薄远山眉,时称“远山黛”。此番精心装扮,正是“女为悦己者容”,那翠色眉黛,皆是为即将相见的心上人而绘。描写眉眼的诗句尤为传神。当妆容完成,她迈步走向宴会厅之际,“一寸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短短数字,将少女的情思展露无遗。所谓“狂心”,是她心底难以压抑的炽热期盼;“已向横波觉”中,一个“向”字、一个“觉”字,暗指席间有一人,正是她今夜约定相会之人。四目相对的瞬间,她已借着盈盈眼波传递情意,而对方亦心领神会,无需言语,便达成了隐秘的默契。“画帘”之后的三句,勾勒出歌女困于“画帘密匝”的幽闭境地。在这般压抑的环境中,她无从追寻属于自己的爱情与幸福,唯有将满腔情愫倾注于新谱的曲中,盼着有人能将这承载心意的旋律传向远方,带去她隐秘的渴望。下片转而诉说歌女与心上人书信往来间的情思纠葛。对方寄来的书信措辞委婉含蓄,相较之下,自己的回信直白袒露,这让她不知如何回应。昨夜,她曾提笔想以诗寄情,可心中满是犹豫与惆怅,种种思绪交织,最终只能无奈搁笔。她暗自决定,既不寄信也不赋诗,只愿彼此将往昔那珍贵的相聚时光铭刻心间:那是一个静谧而美好的夜晚,庭院中繁花盛放,宾客散去后,皎洁的月光依旧悬在庭院旧阑角上,温柔地洒下清辉,见证着那段难忘的缱绻。
4.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歌女内心挣扎的矛盾状态,展现了她们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与现实阻隔之间的困境。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运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入探索了歌妓群体的生存境遇,揭示了她们在职业身份束缚下的情感压抑与精神苦闷。作品突破传统题材的局限,借助朦胧意象营造含蓄意境,在工笔勾勒中融入市井生活元素,以直白而不失典雅的抒情方式,既呈现了女性群体隐秘的情感诉求,也折射出社会阶层差异造成的命运悲剧,具有深沉的人文关怀与艺术表现力。
上一篇:宋·石孝友《满庭芳·瘦颊凝酥》
下一篇:宋·欧阳修《戏赠丁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