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秋影转金波":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又重磨":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把酒问姮娥":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女。
"被白发、欺人奈何":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之意。
"乘风好去":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
"长空万里":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斫去桂婆娑":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zhuó)砍。桂:桂树。婆娑:(pó suō)树影摇曳的样子。
"人道是、清光更多":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赠友兼抒怀词。词中借助古代神话传说,描绘了中秋夜向嫦娥发问、幻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山河以及斫去桂树等情景,营造出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更鲜明展现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同时将超现实想象与现实思想矛盾相融合,体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 写作手法
想象:词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等句,展开大胆想象,词人幻想自己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山河,使情感表达更为生动且强烈,展现出浪漫主义风格。托物言志: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中的“桂婆娑”象征阻碍收复中原的投降势力,借想要砍去桂树,表达了清除障碍、实现政治理想的愿望。用典:“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吴刚伐桂的典故,以“桂婆娑”喻指朝廷中的投降势力,希望砍去月中桂树,让月光更亮,含蓄地表达了要铲除奸邪、收复中原的政治理想。
3. 分段赏析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开篇生动描绘出中秋夜月亮如重新磨过的飞镜,光影流转的美好画面,营造出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接着“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词人巧妙运用嫦娥的神话传说,对着明月饮酒发问,将自己因岁月流逝、白发渐生,却功业未就的无奈与愤懑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问,深刻揭示了其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的矛盾,凸显出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挣扎。“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词人展开想象,抒发了想要趁着月夜乘风直上长空,俯瞰祖国山河的豪情壮志,鲜明地体现出其炽热的爱国情怀。而“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借助月中桂树的传说,以“桂婆娑”象征投降派等黑暗势力,含蓄地表达出只有铲除这些阻碍,才能为抗金和收复中原带来更多希望,实现光明的愿望。同时,此句也使词作具有了扫荡黑暗、带来光明的更广泛象征意义。
4. 作品点评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辛弃疾词作作品。词人借助神话传说,展开丰富想象,营造出奇幻的艺术境界。词中“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不仅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还蕴含着扫荡黑暗、带来光明的象征意义,体现了词人反对妥协、立志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整首词想象与现实交融,风格豪迈,让人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壮志豪情与爱国热忱。
上一篇:宋·刘克庄《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