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jiàn
huān

朝代:宋作者:朱敦儒浏览量:3
jīn
líng
chéng
shàng
西
lóu
qīng
qiū
wàn
yáng
chuí
jiāng
liú
zhōng
yuán
luàn
zān
yīng
sàn
shí
shōu
shì
qìng
bēi
fēng
chuī
lèi
guò
yáng
zhōu

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逐句剖析

"金陵城上西楼":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

#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乱":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

#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散":官僚们流散,

#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几时收":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

# 收:收复国土。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倩:请人代自己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此词上阕绘景,以夕阳、广袤大地、浩荡长江入笔,视野阔大,气势雄浑,尽显苍凉悲怆之态。残阳似在发出悲愤的呐喊,长江如于诉说无尽的哀愁,大地宛若在无声地啜泣。下阕转而抒怀,格调从舒缓渐趋激昂慷慨。尾句乃全篇点睛之笔,词人恳请西风将自己的热泪携过江去,洒向那已沦为烽火战场的扬州,满含着深沉的悲愤与慨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朱敦儒早年生活优渥,尽享锦衣玉食之荣。然而,靖康之变骤起,汴京失守,徽、钦二帝沦为阶下囚。朱敦儒匆忙南奔至金陵,方得片刻安身之所,但家国倾覆的惨痛现实却如当头棒喝,令其幡然警觉。此词正是他客寓金陵,登临金陵城西门城楼时有感而发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以爱国为题材的词。此词开篇以登楼之举切入主题,词人由眼前之景徐徐展开笔触,先描绘出一幅或壮阔或萧索之景致。随着景致铺陈,情感如暗流涌动,渐次由景入情,将内心深处对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更饱含着对家国炽热深沉的眷恋与爱国之情,读来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象征:”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垂地”二字,精准勾勒出日暮西沉之态,彼时余晖渐隐,黯淡无光,仿佛大地正被这暮色悄然吞噬,不久后便将彻底融入那苍茫的夜色之中。这般景物描写绝非单纯的客观描绘,而是深深烙印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作者巧妙运用象征手法,让读者在眼前这暮景的映照下,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运,恰似这日薄西山之景,正无可挽回地朝着没落、衰亡的深渊滑去。自然环境描写:词人独登金陵城楼,眼前是无垠秋色与万里夕阳交织之景。秋本就萧索,此时他离乡背井客居于此,目之所及,尽是零落之象,悲秋之意顿生。恰逢黄昏日暮,恹恹夕阳笼罩万里大地,“垂地”之态,暗示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即将沉入苍茫暮色。这般景物描写,绝非客观呈现,而是融入了词人深沉的主观情感。夸张:“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此句运用夸张之笔法,“万里”一词并非实指,而是以虚写之法,极力渲染出作者所目睹之天地景象的广袤无垠,将大地之辽阔、长江之悠远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呈现于读者眼前。借代:“簪缨”,本是贵族官僚帽上饰物,簪用于固定发与帽,缨则为帽带,在此处,它借指贵族与士大夫阶层。眼见“中原乱,簪缨散”这般山河破碎、士族离散的惨状,作者满心忧虑,不禁发问:这动荡局面究竟何时方能终结?此问饱含着作者对早日收复中原、重归故都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懑与抗议。此处运用借代手法,以“簪缨”代指特定阶层,使表达更为含蓄且富有韵味。

3. 分段赏析

上片直入登楼之景。在词人视野里,无边秋色与万里夕阳肆意铺展。秋天,本就是冷落萧条的时节,宋玉于《九辩》中曾悲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里亦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故而,古人常言“秋士多悲”。此刻,离乡背井、客居金陵的朱敦儒独自登上金陵城楼,极目远眺,目睹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情如潮水般汹涌袭来。又逢黄昏日暮,万里大地皆被那恹恹的夕阳笼罩。“垂地”之景,昭示着日已西沉,余晖黯淡无光,大地即将被苍茫暮色所吞噬。这般景物描写,饱含着词人浓烈的主观情感。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正是带着国亡家破的沉重伤感,将自身情感倾注于眼前景色之中。他巧妙运用象征手法,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恰似眼前这暮景,正无可避免地迈向没落与衰亡,其心情之沉重,溢于言表。下片看似陡然由写景转为直言国事,实则不然。上片既已借象征手法暗喻国事,上下两片便如暗线相连,意脉贯通,并非突兀转折,而是自然过渡。“簪缨”,指的是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于连结头发与帽子,缨则是帽带,此处借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又是一场“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发出的一个沉重诘问,一个难以得到答案的疑问。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终结?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也蕴含着对朝廷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与抗议。结尾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实则是词人主观感受的外化。风,本无悲喜之分,是词人内心悲戚,才觉风亦含悲。风悲、景悲、人悲,词人不禁潸然泪下。这泪,不仅仅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作者祈求悲风将自己的泪水吹向扬州,扬州作为抗金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深切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慷慨激烈,发欲上指。

清著名词家陈廷焯

# 希真词最清淡,惟此章笔力雄大,气韵苍凉,悲歌慷慨,情见乎词。

清陈廷焯《云韶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下一篇:宋·宋祁《落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