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来乎":悲来了,
"悲来乎":悲来了。
"主人有酒且莫斟":主人有酒先不要斟,
"听我一曲悲来吟":听我唱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悲来了不悲也不笑,
"天下无人知我心":天下有谁知我的心。
"君有数斗酒":您有数斗酒,
"我有三尺琴":我有一张三尺琴。
# 三尺琴:《博雅·释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三十斤也。
"琴鸣酒乐两相得":弹琴饮酒的乐处两相得到,
"一杯不啻千钧金":一杯酒下肚不亚于得到千两金。
# 千钧金:《诗文·金部》:“钧,三十斤也。”
"悲来乎":悲来了,
"悲来乎":悲来了。
"天虽长":天年虽然长,
# 天虽长:《老子》上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地虽久":地年虽然久,
"金玉满堂应不守":金玉满堂人也不可能长守。
# 金玉满堂应不守:《老子》上篇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富贵百年能几何":纵然富贵百年又怎样,
"死生一度人皆有":一生一死人人都会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免不了月下孤猿坐坟啼,
"且须一尽杯中酒":如此说还应再尽一杯酒。
"悲来乎":悲来了,
"悲来乎":悲来了。
"凤凰不至河无图":凤鸟不来,河不出图,国运将衰,
# 凤凰不至河无图:《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微子去之箕子奴":贤臣微子离开朝廷便出走,贤臣箕子佯装疯颠为人奴。
# 箕子:商纣王诸父。,微子:商纣王庶兄。
"汉帝不忆李将军":汉帝不封功臣李广为侯,
# 李将军:指李广。李广抗匈奴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其下属多封侯,而李广终生不得爵位。
"楚王放却屈大夫":楚王放逐了忠臣屈大夫。
# 屈大夫:指屈原。屈原为春秋时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爱国直谏,遭谗被逐,投汨罗江而死。
"悲来乎":悲来了,
"悲来乎":悲来了。
"秦家李斯早追悔":秦相李斯如果早追悔,
# 秦家李斯早追悔:李斯,楚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客卿,为秦王灭六国献策。秦始皇任为廷尉。始皇死,与赵高合谋逼死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忌,“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
"虚名拨向身之外":就该把虚名抛向身外处。
"范子何曾爱五湖":范蠡何曾爱恋游五湖,
# 范子:即范蠡,春秋楚宛人,仕越为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见《吴越春秋》卷六《勾践伐吴外传》。
"功成名遂身自退":那是他功成名遂后保身的路。
"剑是一夫用":学剑是为一人用,
#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书能知姓名":念书只需认姓名。
#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惠施不肯干万乘":战国时的惠施不肯接受魏王所让的万乘之国,
# 惠施:《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惠子辞。王又固清曰:‘寡人莫有之国于此者也,而传之贤者,民之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以此听寡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则施不可而听矣。王固万乘之主也,以国与人犹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万乘之国而辞之,此其止贪争之心愈甚也。’……惠子易衣变冠,乘舆而走。”
"卜式未必穷一经":汉朝的卜式也未必读完过一本经书。
# 卜式:汉河阳人,以牧羊致富,不习文章。武帝与匈奴作战,卜式屡以私财捐助朝廷,武帝任为中郎,后为御史大夫,终太子太傅。
"还须黑头取方伯":还是要趁年轻时争取闹个一方之长的官当当,
# 方伯:后泛指地方长官。
"莫谩白首为儒生":莫要做一辈子的白头书生啊。
# 谩:徒也,空也。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李白《悲歌行》为乐府旧题杂言古诗,以“悲来乎”为情感脉络,通过宴饮狂歌与生死哲思的交织,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对功名虚妄的批判,展现盛唐文人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精神抗争。
2. 分段赏析
“悲来乎,悲来乎”,开篇直抒胸臆,李白以最直白的方式倾泻愁绪,这与《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起笔异曲同工,瞬间营造出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悟。正如李白所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他的诗歌向来天真率直,脱口而出的呐喊,毫无思虑避讳,尽显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的神韵。钱钟书曾说“唐诗多以风情神韵擅长”,而李白的乐府诗与绝句,正是将这种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酒宴之上,“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一曲《悲来吟》道尽孤独寂寞。“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步入晚年的李白,历经安史之乱,见证盛唐由盛转衰,曾经的理想抱负、万丈豪情,皆如梦幻泡影。站在诗歌顶峰的他,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风流往事,最终只剩“高处不胜寒”的落寞。然而,情感的急转在“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中骤然显现,与《将进酒》里“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情感跳跃如出一辙。这种汪洋恣肆、随性而发的情感转变,正是李白纯真性格的写照。唐人情感胜于思理,而酒作为李白诗歌中重要的精神意象,既是他挥洒豪情的工具,也是厌倦世俗后遁世的寄托。正如林庚在《唐诗综论》中所说,酒与月不仅塑造了李白“诗仙”与“狂客”的形象,更助他冲破清规戒律,形成酣畅恣肆、奔腾雄奇的艺术个性。第二段以“悲来乎,悲来乎”起兴,探讨富贵与生死。“天虽长,地虽久”化用《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 亦源于《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李白在此表明了儒道融合的富贵观,他既秉持儒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态度,又崇尚道家任性自然、不刻意追求的思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些诗句看似消极,实则是他纯真率直性格的体现,他追求的是高蹈尘外的洒脱。面对生死,李白深受道家影响,早年虽曾追求长生,晚年却参透“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选择以“且须一尽杯中酒”的豁达直面人生。诗歌最后一段,是李白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生动写照。身处开元盛世,身负傲世才华的李白,怀揣“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却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也无意从军边塞,而是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后功成身退。他仰慕鲁仲连、范蠡等传奇人物,试图建立不世功勋,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巨大鸿沟,让他屡遭挫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并存;“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愁绪,与“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高亢交织。这种矛盾统一于李白身上,既让他陷于悲愤失望,又使他始终保持自负、自信与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正如林庚所说,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让李白的诗歌波澜壮阔、慷慨不平,继承并发扬了建安时代“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浪漫主义传统,成为盛唐时代精神力量的象征。
3. 作品点评
《悲歌行》以“悲来乎”为情感枢纽,直抒胸臆,语言不事雕琢,尽显李白豪放率真的诗风。通过酒宴狂歌与生死哲思的交织,既宣泄了怀才不遇的激愤,又彰显了盛唐文人冲破桎梏的生命呐喊。
# 唐末五代文章衰陋,诗有贯休,书有亚栖。村俗之气,大率相似。
宋李之仪萧士赟注引苏轼
# 苏东坡谓李太白集中“笑矣乎”、“悲来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作,为唐五代贯休、齐己辈诗。此苏公望太白过高,非真知太白者。太白豪宕,歌行中率易之句时见笔端,不独此数诗也。又谓太白或有妄庸假托,子美断无伪撰。此亦尊杜之过,非确论也。后世学杜者众矣,岂无一篇相肖,杂于集中而莫辨者邪?
明《明文海》卷二五三徐火通《李翰林集》
# 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容,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
# 太白七古,想落天外。……集中《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开出浅率一派。王元美称为百首以后易厌,此种是也。或云此五代庸子所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一
# 今此二诗(指《笑歌行》与此篇)躁急之情溢于言表,而了无回环往复之致,断非白作。
现代詹锳《李白诗文系年》
# 《笑歌行》和《悲歌行》两诗,自宋代苏东坡以来,专家们都认为“断非太白作”。其实这个断案,下得真是武断。这两首诗,还有其他的诗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之类,彻底打破了“温柔敦厚”的老教条,正突出李白的积极性的一面,断为伪作是老教条的幽灵在作怪。
现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 诗中有句云:“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似已知余日无多矣。
现代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
# 此诗(指《笑歌行》)及《悲歌行》一首,各家定为伪作之理由,皆依苏轼之评语,而并无实证。姑仍存入集中,定为存疑之作。
现代詹锳詹本
上一篇:唐·李益《从军北征》
下一篇: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