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shí
èr
shǒu
)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1
hóng
鸿
hǎi
shàng
lái
chí
huáng
gǎn
jiàn
shuāng
cuì
niǎo
cháo
zài
sān
zhū
shù
jiǎo
jiǎo
zhēn
diān
jīn
wán
měi
huàn
rén
zhǐ
gāo
míng
shén
jīn
yóu
míng
míng
zhě
suǒ

译文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连皇城都不敢看。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翱翔于天际,那些猎取者将无法猎取。

逐句剖析

"孤鸿海上来":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

# 鸿:雁类的泛称。

"池潢不敢顾":连皇城都不敢看。

# 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侧见双翠鸟":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

#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巢在三珠树":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矫矫珍木巅":珍贵之木的高处啊,

# 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

"得无金丸惧":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 得无金丸惧: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患人指":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

# 美服患人指: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患:怕,忧虑。

"高明逼神恶":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 高明逼神恶: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恶:忌妒,厌恶。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今我游冥冥":今日的我翱翔于天际,

# 冥冥:高远的天空。

"弋者何所慕":那些猎取者将无法猎取。

#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弋者:猎鸟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遇十二首(其四)》是唐朝大臣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前四句以叙事开篇,笔力凝练而意境澄明;第五句承前启后,与前后文脉若合符节,足见诗人谋篇之严谨;后六句则全然化身为孤鸿独语,其中四句直指翠鸟而发,二句独抒鸿雁胸臆。“今我游冥冥”句,以“冥冥”两字来应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此诗骨力劲健、质朴天然,然寄寓之深意绵延不绝。诗人以孤鸿自况,借双翠鸟暗讽李林甫、牛仙客等政敌,字句间暗含讽谏之理,深得儒者敦厚温良之旨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从尚书丞相之高位,遭贬谪为荆州长史。彼时他已至晚年,却仍遭奸佞之徒谗毁,空怀忠心却难逃被贬命运。正如徐浩在《张公神道碑》中所言,“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满心悲愤之下,他挥笔创作了《感遇十二首》,此诗为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寓言诗。此诗妙用托物寓意之法,将作者内心的身世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其理想操守亦于字里行间展露无遗。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实衬虚,次句“池潢不敢顾”的陡然转折,如棋落险着,为全篇意境陡开新境。孤鸿既已搏击过沧海狂澜,又岂会因一泓护城浅水便仓皇失目?这里是象征诗人久历尘世风霜者,自会于暗流中葆有惊觉之弦。更妙在以孤鸿之戒慎,反衬双翠鸟之痴愚:恰似将巢筑于帷幕之上的燕雀,耽溺于虚妄的安乐幻境,浑然不觉焚身烈焰已迫在眉睫。象征:“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以“孤鸿”象征高洁孤傲的贤士,以“双翠鸟”隐喻得势小人;“三珠树”象征权贵阶层,“池潢”暗指朝廷。通过物象与人格的对应,将抽象的政治批判转化为具象画面,增强批判的隐蔽性与艺术性。双关:“池潢不敢顾”,“池潢”表面指护城河,实则暗指朝廷,一语双关,将自然景象与政治环境相联系,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而“侧见双翠鸟”“侧见”既从视觉角度写孤鸿看到翠鸟居高临下的姿态,凸显翠鸟的傲慢无礼;又暗示孤鸿对翠鸟不屑一顾的态度,丰富了词语内涵,使诗歌更具韵味。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构成首层意境,诗人借孤鸿之眼,勾勒出双翠鸟那副盛气凌人、得意至极的姿态。开篇两句意味深长,孤鸿曾历经大海狂风巨浪的洗礼,面对小小护城河却心生畏惧、不敢靠近,这暗示着人世(尤其是朝廷)的凶险远超自然界的险恶。就在孤鸿“不敢顾”之处,一双翡翠鸟竟堂而皇之地在珍贵的三珠树上筑巢,居高临下、气势嚣张。“侧见”一词蕴含双重深意,其一,凸显翡翠鸟的傲慢无礼、不可一世,令人侧目;其二,即便翡翠鸟气焰嚣张,孤鸿却对其不屑一顾。后六句开启第二层叙述,前两句由翡翠鸟的骄横之态,引出对其后果的疑问,此乃反问之笔。翡翠鸟站在珍木之巅,窃居高位、横行霸道,难道就不怕他人难以容忍?不怕从背后射来的致命金弹吗?随后,诗人平静地道出一条发人深省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事物发展到极致便会走向反面,在官场中,地位与权势愈显赫,愈易成为他人觊觎的目标,覆灭之期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的孤鸿既不艳羡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一时的失意,从而引出最后两句,孤鸿决心振翅高飞于苍穹,翱翔于云海,让那些“弋者”的企图化为泡影。此处暗含诗人不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决意隐退的心境,同时也进一步映衬出翠鸟所代表的小人狭隘、浅薄的品性。第二层着重刻画了孤鸿的内心感受。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始终从对比的角度展现孤鸿与翠鸟的境遇。孤雁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美、一来自浩瀚大海、一守护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高高在上、占据要位。“三珠树”作为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栖息其上,可谓尊贵至极。相反,硕大的鸿雁面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见其处境之卑微与凶险,更反衬出翠鸟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真可谓贤才被弃,庸才得势。

4. 作品点评

此诗原是借自然之禽鸟,寄寓作者个人境遇与深沉感慨。然诗人匠心独运,精心择取鸿雁与翠鸟之形象,妙笔生花,将其特质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因如此,作品内涵得以升华,超越了单纯寓意之局限,映照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现实与生活至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微露气骨。

明顾璘《批点唐音》

# 君子恬退,自与处位者异。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 气格棱棱,初唐绝色。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矫矫”下六句皆代鸿言。“美服”二句反赋作比。层折虽多,终不赘下论断语。诗惟能净,斯以入化。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唐汝询曰:筋骨虽露,典重可法。杨慎曰:佳处与子昂敌。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比而赋。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高廷礼曰:神龙以还,品格渐高,颇通远调。前论沈、宋比肩,后称燕、许手笔,又如薛少保之《郊陕篇》、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澹,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托兴婉切,旷达可风。

明郝敬《批选唐诗》

# 《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盖五言古诗之本原,唐人先用全力付之,而诸体从此分焉。彼谓“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本之则无,不知更以何者而看唐人诸体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筋骨虽露,典重可法。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曲江《感遇》诸诗言言历落、字字玄微,《十九首》之后无此陆离精致。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透骨语出之和平。

明邢昉《唐风定》

# 张曲江《感遇》,则语语本色,绝无门面矣,而一种孤劲秀澹之致,对之令人意消。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

# 《感遇》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一气但在情上托笔,翔折不离,俗笔为之,必于“汉上有游女”下作数句妆点。题是《感遇》,以此诗为思君者大妄,不能令俗眼述其所云,不可作古诗,尤不可作《感遇》诗。……“矫矫”下六句皆代鸿言。“美服”二句反赋作比。层折虽多,终不赘下论断语。诗惟能净,斯以入化。……古无其微至,唐无其和婉。知道人作诗自□,目既不觏矣,而必凭之,岂非真有所得?释氏“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之言,徒孟浪尔。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悲歌行》

下一篇:唐·崔珏《哭李商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