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ān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3
jìng
shēn
bēi
qiān
zǎi
yuān
zhōng
hún
néng
huán
guó
wáng
shēn
yǔn
jīn
yǒu
zhǐ
liú
sāo
zài
shì
jiān

译文

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逐句剖析

"竞渡深悲千载冤":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

# 竞渡:赛龙舟。

"忠魂一去讵能还":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

# 讵:岂,表示反问。

"国亡身殒今何有":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

# 殒:死亡。

"只留离骚在世间":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 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端午》是北宋张耒所作七言绝句。此诗借端午竞渡习俗,从悲叹屈原千载冤屈起笔,感慨其忠魂难返、国亡身殒,以《离骚》独存收尾。诗人借景抒情,短短四句,语言质朴,却深沉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崇敬。开篇造悲戚氛围,随后深化情感、发出质问,最后凸显屈原精神不朽。作品体现张耒借古抒怀、含蓄蕴藉的特色,引发对历史与忠义精神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借端午竞渡这一传统习俗,描绘了人们对屈原千载冤魂的深深悲叹,感慨屈原忠魂一去难返、国亡身殒的结局,最终以“只有离骚在世间”强调屈原虽逝,但其作品与精神永存,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缅怀与崇敬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端午节竞渡这一习俗,将自己对屈原的缅怀、对其冤屈的悲叹以及对其精神的崇敬之情融入其中,不直接抒情,却让情感在对端午相关场景和对屈原事迹的叙述中自然流露。用典:诗中多处暗用屈原的典故。如“竞渡”是为纪念屈原投江的习俗,“离骚”直接引用屈原的代表作。通过这些典故,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屈原事迹和精神的追思,丰富了诗歌内涵。双关:“千载冤”表面写屈原蒙冤,深层可能暗指古往今来诸多像屈原一样因忠而被冤、因正直而遭难的人;“国亡身殒今何有”,既说屈原时代楚国灭亡、屈原身死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在感叹历史上无数忠臣良将随着国家兴衰而消逝的命运,话语背后藏着多重含义。托古喻今:诗人借屈原遭冤屈、楚国灭亡等历史悲剧,映射现实中存在的忠奸不分、正义难伸的现象,以屈原忠魂难返、国破身殒的命运,类比当时正直之士可能面临的不公境遇;用《离骚》的流传不朽,表达对高尚精神、优秀文化能够穿越时代、在当下也应被传承发扬的期盼,借古事说今情,寄寓对现实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句“竞渡深悲千载冤”“竞渡”点明端午节赛龙舟这一传统习俗,此习俗本是为纪念屈原而来。“深悲”直接表明诗人内心深沉的悲痛之情,“千载冤”强调屈原所蒙冤屈历经千年仍令人痛心。此句将端午节习俗与屈原的冤屈相联系,营造出一种沉重、悲戚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缅怀与叹惋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屈原遭遇的同情。次句“忠魂一去讵能还”“忠魂”指屈原忠贞的灵魂,屈原以其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成为忠烈的象征。“一去讵能还”中“讵能”即怎能,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惋惜与无奈,感慨屈原自投汨罗江后,其忠魂逝去,再也无法回还。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屈原离世的悲痛之情,从对冤屈的悲叹延伸到对忠魂消逝的怅惘,情感愈发深沉。第三句“国亡身殒今何有”“国亡身殒”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屈原的悲剧命运,楚国灭亡,屈原也以身殉国。“今何有”发出质问,在屈原国破身死之后,如今还剩下什么呢?这一问,包含着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屈原命运的喟叹,也引发读者对屈原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索,将情感推向更为深沉的境地。尾句“只有离骚在世间”“只有”突出强调,在屈原经历了国亡身殒的悲剧后,他留下的《离骚》却流传千古。《离骚》不仅是文学巨著,更凝聚着屈原的爱国情怀、高尚品格和不屈精神。此句以《离骚》的永恒存在,凸显出屈原精神的不朽,在深沉的悲叹之后,给人以慰藉与力量,使全诗在情感上有了升华,也让读者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

4. 作品点评

张耒《和端午》借端午竞渡起笔,情感基调凄清悲切。“忠魂一去讵能还”含无奈悲哀,又具慷慨悲壮,提升全诗意境。“国亡身殒”后,屈原爱国精神与《离骚》光芒永恒。此诗短小,却借习俗巧妙抒怀,在情感转折间彰显伟大精神不朽,表达诗人对屈原敬重,让读者体悟到历史中精神力量的恒久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下一篇:宋·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