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huā
màn
·
·
lián
jīn
yuè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lián
jīn
yuè
xiàng
chù
yōu
yōu
shì
bié
yǒu
rén
jiān
biān
cái
jiàn
guāng
yǐng
dōng
tóu
shì
tiān
wài
kōng
hàn
màn
dàn
cháng
fēng
hào
hào
sòng
zhōng
qiū
fēi
jìng
gēn
shuí
héng
é
jià
shuí
liú
wèi
jīng
hǎi
wèn
yóu
huǎng
shǐ
使
rén
chóu
wàn
cháng
jīng
zòng
héng
chù
diàn
殿
qióng
lóu
kān
shuǐ
wèn
yún
jiě
chén
ruò
dào
dōu
yàng
yún
jiàn
jiàn
gōu
zhōng
qiū
yǐn
jiǔ
jiāng
dàn
wèi
qián
rén
shī
yǒu
dài
yuè
sòng
yuè
zhě
yīn
yòng
tiān
wèn

译文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中秋夜饮酒,天快亮的时候,客人说前人的诗词中虽有描写等待月亮的作品,却从未有过送别月亮的篇章,于是我便效仿屈原《天问》的文体,写下这首词。

逐句剖析

"可怜今夕月":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

# 可怜今夕月:“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句:淸·王国维《人间词话·四七》引此六句,谓【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晋·张华《励志》诗:【大仪斡运,天回地游。】《文选》注引《河图》曰:【地常动移而人不知,譬如闲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可知稼轩前已有人有此认识。光影,四印斋本作【光景】。可怜:可爱。今夕:今夜。

"向何处、":你向什么地方走去、

"去悠悠":悠悠慢慢?

# 悠悠:遥远的样子。

"是别有人间":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

# 别有:另有。

"那边才见":那里的人刚刚看见,

"光影东头":月亮升起在东边?

# 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是天外空汗漫":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

# 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汗漫,广阔无边。,天外:指茫茫宇宙。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

# 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浩浩:形容广大。,但:只,仅。

"飞镜无根谁系":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

# 系:拴缚。,飞镜:喻月亮。满月团圆明亮如镜,又运行在天,故古人拟之为“飞镜”。唐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不嫁谁留":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 姮娥:即嫦娥。神话传说中远古英雄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了西王母给她丈夫的不死之药,飞升到月亮中,成为月神。一作“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

# 无由:无处可询问。无由,无从,没有门径。,谓经海底:据说。谓经,一作“谓洋”。古人以为月亮是从海里升出的。经海底:唐·卢仝《月蚀》诗:“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

"恍惚使人愁":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 恍惚:形容捉摸不透,又形容神思不定。

"怕万里长鲸":又怕那长鲸,

# 万里长鲸:巨大的鲸鱼,“万里”是夸张语。

"纵横触破":在海中横冲直撞,

# 纵横:横冲直撞。

"玉殿琼楼":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

# 玉殿琼楼:代指月亮。传说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东晋·王嘉《拾遗记》:“翟乾祐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曰:‘可随我观之。’俄而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虾蟆故堪浴水":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

# 浴水:游泳。,堪:能够。,故:本来。,虾蟆:传说月中客蟾蜍(蛤蟆)。东汉·张衡《灵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其妻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zhū)。”《说文解字》:“蟾蜍,虾蟆也。”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

# 解沉浮:识水性,会游泳。解,会。,玉兔:白兔。传说月宫中有玉兔。东汉·张衡《灵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其妻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zhū)。”《说文解字》:“蟾蜍,虾蟆也。”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云何:如何,为何。云,语助词。

"若道都齐无恙":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

# 无恙:平安无事。恙,疾病,伤害。,都齐:一切,一齐。,若道:如果说。

"云何渐渐如钩":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 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中秋饮酒":中秋夜饮酒,

"将旦":天快亮的时候,

"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客人说前人的诗词中虽有描写等待月亮的作品,却从未有过送别月亮的篇章,

"因用天问体赋":于是我便效仿屈原《天问》的文体,写下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效仿屈原《天问》体,对月亮提出了种种疑问,对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对月亮的自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猜测性的解释,不仅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还展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暗含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无限困惑和满腔悲愤、痛苦无人理解的郁闷。这首词作打破了上下片的常规界限,通篇以问句构成,一问到底,气势流贯无阻。词人切入的角度不同于寻常,其对月亮的种种思量,几乎容纳了与之相关的所有古老故事和想象。词中既融汇着源自神话传说的浪漫情怀,也包含着对人间情理的体察,更有涉及天文运行的生发感悟,整体气象开阔,蕴含悠长,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南宋庆元党禁时期,正值辛弃疾二度罢官蛰居武夷山麓的瓢泉别墅。此时南宋朝廷虽以“祠禄之制”为罢黜官员提供优渥的经济保障,这使得辛弃疾能够在生活上比较宽裕,因此与朋友交游饮宴也很平常。该词是词人在中秋之夜举行宴会招待客人时所作的一首咏月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中秋咏月词。作者以天问体为形制,突破传统咏月题材的抒情框架,通过十三重奇绝诘问重构月宫神话,全词熔铸宇宙哲思与政治隐喻于中秋宴饮场景,既展现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超前认知,更暗含庆元党禁时期词人被边缘化的精神困境。

2. 写作手法

想象:词人以“向何处、去悠悠?”发问月亮降落之处,继而猜想是否存在另一人间,人们正见月亮从东方升起。大胆想象与月亮绕地球转的科学道理相近,体现词人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蕴含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3. 分段赏析

上片,词人以“可怜今夕月”开篇,先对明月发出一声赞叹,紧接着便如连珠炮般抛出一串疑问。“向何处、去悠悠?”他先问,这可爱的月亮究竟落向了多远的远方?随即又想,莫不是另有一重人间?那里的人此刻才见月光从东方漫起?这般大胆的想象,竟与后世“月亮绕地球转动”的科学认知不谋而合,足见他对自然现象观察之细致,方能生发出这种朴素的唯物思考。“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他继续追问:莫不是天外空阔无边,只有一阵大风把明月送进了中秋的夜色?“飞镜无根谁系?”那悬在天上的月亮如无根之镜,是谁将它稳稳系住?“姮娥不嫁谁留?”月宫里的嫦娥为何终身未嫁,又是谁将她留在了那里?这些问题放在今日或许平常,可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限于科学认知的局限,许多自然现象都无从解释。他能抛出这般疑问,恰说明对“嫦娥奔月”这类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已生出怀疑的念头。下片承接上片的疑问,继续围绕月中传说展开想象。“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有人说月亮运行时会经过海底,可这说法无从查证,只让人心头蒙上一层迷茫与忧思。词人顺着这思路,笔锋一转,写起自己的担忧:“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若月亮真要潜入海底,他不禁揪心——那海中翻涌的长鲸,会不会一头撞碎月宫里雕梁画栋的琼楼玉宇?“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传说月中有蟾蜍与玉兔,他更忍不住追问:蛤蟆本就会水,自然不怕海水浸泡;可那不会游泳的玉兔,要如何在海底沉浮?最后两句“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更将疑问推向深处:就算月宫的宫殿没被撞坏,玉兔也像蛤蟆一样平安渡海,那原本圆滚滚的月亮,又怎会慢慢变成弯钩似的月牙?这般层层追问,将月相变化的谜题与前文的传说质疑勾连,更显构思之奇、求索之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题曰“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想入非非,而“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竟彻悟地圆之理,不可谓不聪明。

近代梁启勋《词学》下编“描写物态”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蕃《花屏》

下一篇:宋·邹梦遇《临终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