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今夕月":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
# 可怜今夕月:“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句:淸·王国维《人间词话·四七》引此六句,谓【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晋·张华《励志》诗:【大仪斡运,天回地游。】《文选》注引《河图》曰:【地常动移而人不知,譬如闲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可知稼轩前已有人有此认识。光影,四印斋本作【光景】。可怜:可爱。今夕:今夜。
"向何处、":你向什么地方走去、
"去悠悠":悠悠慢慢?
# 悠悠:遥远的样子。
"是别有人间":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
# 别有:另有。
"那边才见":那里的人刚刚看见,
"光影东头":月亮升起在东边?
# 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是天外空汗漫":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
# 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汗漫,广阔无边。,天外:指茫茫宇宙。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
# 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浩浩:形容广大。,但:只,仅。
"飞镜无根谁系":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
# 系:拴缚。,飞镜:喻月亮。满月团圆明亮如镜,又运行在天,故古人拟之为“飞镜”。唐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不嫁谁留":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 姮娥:即嫦娥。神话传说中远古英雄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了西王母给她丈夫的不死之药,飞升到月亮中,成为月神。一作“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
# 无由:无处可询问。无由,无从,没有门径。,谓经海底:据说。谓经,一作“谓洋”。古人以为月亮是从海里升出的。经海底:唐·卢仝《月蚀》诗:“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
"恍惚使人愁":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 恍惚:形容捉摸不透,又形容神思不定。
"怕万里长鲸":又怕那长鲸,
# 万里长鲸:巨大的鲸鱼,“万里”是夸张语。
"纵横触破":在海中横冲直撞,
# 纵横:横冲直撞。
"玉殿琼楼":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
# 玉殿琼楼:代指月亮。传说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东晋·王嘉《拾遗记》:“翟乾祐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曰:‘可随我观之。’俄而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虾蟆故堪浴水":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
# 浴水:游泳。,堪:能够。,故:本来。,虾蟆:传说月中客蟾蜍(蛤蟆)。东汉·张衡《灵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其妻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zhū)。”《说文解字》:“蟾蜍,虾蟆也。”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
# 解沉浮:识水性,会游泳。解,会。,玉兔:白兔。传说月宫中有玉兔。东汉·张衡《灵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其妻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zhū)。”《说文解字》:“蟾蜍,虾蟆也。”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云何:如何,为何。云,语助词。
"若道都齐无恙":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
# 无恙:平安无事。恙,疾病,伤害。,都齐:一切,一齐。,若道:如果说。
"云何渐渐如钩":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 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中秋饮酒":中秋夜饮酒,
"将旦":天快亮的时候,
"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客人说前人的诗词中虽有描写等待月亮的作品,却从未有过送别月亮的篇章,
"因用天问体赋":于是我便效仿屈原《天问》的文体,写下这首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中秋咏月词。作者以天问体为形制,突破传统咏月题材的抒情框架,通过十三重奇绝诘问重构月宫神话,全词熔铸宇宙哲思与政治隐喻于中秋宴饮场景,既展现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超前认知,更暗含庆元党禁时期词人被边缘化的精神困境。
2. 写作手法
想象:词人以“向何处、去悠悠?”发问月亮降落之处,继而猜想是否存在另一人间,人们正见月亮从东方升起。大胆想象与月亮绕地球转的科学道理相近,体现词人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蕴含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3. 分段赏析
上片,词人以“可怜今夕月”开篇,先对明月发出一声赞叹,紧接着便如连珠炮般抛出一串疑问。“向何处、去悠悠?”他先问,这可爱的月亮究竟落向了多远的远方?随即又想,莫不是另有一重人间?那里的人此刻才见月光从东方漫起?这般大胆的想象,竟与后世“月亮绕地球转动”的科学认知不谋而合,足见他对自然现象观察之细致,方能生发出这种朴素的唯物思考。“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他继续追问:莫不是天外空阔无边,只有一阵大风把明月送进了中秋的夜色?“飞镜无根谁系?”那悬在天上的月亮如无根之镜,是谁将它稳稳系住?“姮娥不嫁谁留?”月宫里的嫦娥为何终身未嫁,又是谁将她留在了那里?这些问题放在今日或许平常,可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限于科学认知的局限,许多自然现象都无从解释。他能抛出这般疑问,恰说明对“嫦娥奔月”这类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已生出怀疑的念头。下片承接上片的疑问,继续围绕月中传说展开想象。“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有人说月亮运行时会经过海底,可这说法无从查证,只让人心头蒙上一层迷茫与忧思。词人顺着这思路,笔锋一转,写起自己的担忧:“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若月亮真要潜入海底,他不禁揪心——那海中翻涌的长鲸,会不会一头撞碎月宫里雕梁画栋的琼楼玉宇?“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传说月中有蟾蜍与玉兔,他更忍不住追问:蛤蟆本就会水,自然不怕海水浸泡;可那不会游泳的玉兔,要如何在海底沉浮?最后两句“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更将疑问推向深处:就算月宫的宫殿没被撞坏,玉兔也像蛤蟆一样平安渡海,那原本圆滚滚的月亮,又怎会慢慢变成弯钩似的月牙?这般层层追问,将月相变化的谜题与前文的传说质疑勾连,更显构思之奇、求索之深。
#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题曰“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想入非非,而“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竟彻悟地圆之理,不可谓不聪明。
近代梁启勋《词学》下编“描写物态”条
上一篇:宋·赵蕃《花屏》
下一篇:宋·邹梦遇《临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