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ér
wè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yǒu
rén
zhòu
zhì
xiǎo
ér
shā
shàng
ér
huàn
shuǐ
zhě
shān
shàng
chí
lái
rén
cāng
huáng
chén
shuǐ
zhī
èr
xiǎo
ér
shā
shàng
ruò
shú
shì
jiǔ
zhī
zhì
shǒu
chù
shù
jiù
ér
ér
chī
jìng
zhī
xún
zhī
shí
rén
xiān
bèi
zhī
wēi
ér
zhī
rén
wēi
suǒ
shī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逐句剖析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 浣衣:洗衣服。,置:安放。,昼日:白天。

"虎自山上驰来":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

# 驰:向往。这里指:老虎从山上(往沙滩)跑下来。

"妇人仓皇沉水避之":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

# 避:躲避。,仓皇:匆忙而慌张。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

# 自若:神情不紧张。

"虎熟视久之":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

# 熟:仔细。

"至以首抵触":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

# 首:头。

"庶几其一就惧":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

# 惧:害怕 。,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而儿痴":可是小孩很天真,

# 痴:此指无知识。

"竟不知":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

"虎亦寻卒去":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

# 去:离开。,卒:最终。,寻:副词,随即,不久。

"噫":估计老虎吃人,

# 噫:估计。

"虎之食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

"先被之以威":可是(

# 被:施加,给......加上。

"而不惧之人":对于)

# 惧:害怕 。

"威亦无所施欤":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儿不畏虎》选自《书孟德传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孩子们过于天真烂漫,对老虎的威胁浑然不知,依旧沉浸在他们的游戏中。老虎常以其威严之姿震慑猎物,作为捕食前的策略;然而,面对那些心灵纯净、无所畏惧的小生命,老虎的威风似乎失去了应有的效力,无从施展其威。这一温馨而又略带惊险的故事,不仅揭示了“无知者无畏”的朴素真理——在未知与懵懂面前,恐惧往往难以生根;更在深层次上,或许是对“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份纯真勇气的颂扬。它提醒我们,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与未知,过度的畏惧只会削弱我们的意志与力量。唯有保持一颗勇敢无畏的心,方能在人生的征途中,披荆斩棘,成功有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文,不仅是对孩童天真烂漫的描绘,更是对勇敢精神的颂歌,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能够挺起胸膛,勇往直前。

2. 写作手法

对比:文章通过对比妇人与小孩面对老虎时的不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妇人面对老虎时仓皇躲避,而小孩却泰然自若,继续玩耍。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还突出了主题,即“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细节描写:文章对老虎的行为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如“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这些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老虎试图吓唬小孩的情景,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氛围。直抒胸臆:苏轼在文章中直接表达了对小儿无畏态度的赞赏,以及对老虎威势的轻蔑。这种直接的情感表达使得文章的情感真挚而强烈,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情景交融:文章通过描绘妇人、小儿和老虎的生动场景,以及沙滩、河水等环境背景的渲染,使得整个故事情景交融,栩栩如生。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 分段赏析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短文开篇即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这句话清晰地勾勒出了妇人和小孩的位置以及妇人的活动。紧接着,“虎自山上驰来”一句,以突兀的笔触将紧张的氛围瞬间营造出来,而妇人的“仓皇沉水避之”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紧张感,凸显了老虎的威猛和妇人的惊恐。“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与妇人的惊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个小孩的表现:“二小儿戏沙上自若”,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觉,继续自在地嬉戏。这种“自若”的态度,既展现了小孩的天真无邪,也暗示了他们面对危险时的无知无畏。而老虎对小孩的反应则充满了试探和无奈:“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老虎长时间地观察小孩,甚至用头去触碰他们,希望能引起他们的恐惧,但小孩们的“痴”和“竟不知”却让老虎的威风无从施展。“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故事的结尾部分,苏轼以简洁的语言总结了老虎的离去:“虎亦寻卒去”。随后,他通过“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深刻思考。他认为老虎在捕食前通常会先以威风震慑猎物,但对于那些无所畏惧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无从施展了。这种思考既揭示了老虎捕食的习性,也暗含了对人的勇气和智慧的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文蔚《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读书阁》

下一篇:宋·释文珦《一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