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犁千亩实千箱":病牛耕耘千亩生产无数粮食,
# 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力尽筋疲谁复伤":累得精疲力尽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 伤:哀怜,同情。,复:又,再。
"但得众生皆得饱":但是它为了众生都能吃饱,
# 众生:大众百姓。,但得:只要能让。
"不辞羸病卧残阳":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 羸病:瘦弱有病。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不辞:不推辞。
宋朝宰相、抗金名臣、诗人
李纲(1083~1140),宋朝宰相、抗金名臣、诗人。字伯纪,号梁溪先生,谥忠定,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宋徽宗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太常少卿。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乞怜求和,被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李纲能诗文,写了不少爱国篇章。他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一头病牛耕犁千亩换得粮仓盈满,却因力竭筋疲无人哀悯,仍甘愿以羸病之躯卧于残阳的奉献之姿,体现了诗人虽遭贬谪仍心系家国的忠贞品格,更暗暗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无声批判。
2. 写作手法
拟人:此诗巧用拟人,以病牛自喻,尽显奉献之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二句,将牛人格化,连用“但得”“不辞”二词,既赋予牛以人的情感抉择,又暗含诗人甘愿鞠躬尽瘁的襟怀。双关:“残阳”一词,既指夕阳西下之景,又暗喻诗人晚年境遇。残阳余晖中病牛“卧”的姿态,既烘托出暮年萧瑟的凄凉氛围,又象征诗人虽遭贬谪、身衰力竭,仍以“不辞羸病”的决绝姿态坚守报国志向。双关语将自然意象与人生况味交融,深化了“为生民立命”的奉献精神。对比:“耕犁千亩实千箱”与“力尽筋疲谁复伤”形成强烈反差,前句以“千亩”“千箱”的夸张渲染丰饶成果,后句以“力尽筋疲”的疲惫与“谁复伤”的诘问直击无人体恤之悲怆。后段“但得众生皆得饱”与“不辞羸病卧残阳”更显境界升华,以“众生饱”的圆满愿景反衬“羸病卧”的凄凉结局,将牛的奉献精神推向极致。托物言志:此诗巧用托物言志,以病牛自喻,“耕犁千亩实千箱”暗喻诗人毕生为国操劳却功成身退的境遇;“力尽筋疲谁复伤”反诘中透出壮志未酬的悲怆,与“不辞羸病卧残阳”形成强烈对比,既展现牛的奉献精神,更投射出诗人虽遭贬谪仍心系苍生的赤诚。比喻:“耕犁千亩实千箱”一句,以病牛耕耘千亩、收获满仓之景,暗喻诗人毕生为国操劳却未得半分体恤的境遇。牛之“力尽筋疲”与“谁复伤”的诘问,既写实牛之劳苦,又暗讽南宋朝廷对忠臣的冷落。末句“不辞羸病卧残阳”更以牛之残躯自喻,将“残阳”双关为暮年与山河破碎之景,凸显诗人甘愿以病弱之躯守护家国、造福苍生的赤诚,如老牛卧野仍心系众生饱暖。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作者先说明病牛耕田与丰收的关系。用两个“千”字形容耕作面积广阔、收获丰硕,但并非确指具体数字,而是突出病牛一生辛劳:从年轻力壮到年老体衰,始终默默耕耘。后句用反问语气,道出病牛筋疲力尽却无人关怀的境遇,加重了诗句的沉重感。 后两句转为直抒胸臆:“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虽然饱受劳累病痛折磨,但病牛没有埋怨命运,更没有放弃责任。它唯一的心愿就是看到百姓丰衣足食,为此甘愿拖着病体在夕阳下继续劳作。这两句把老牛与百姓命运连在一起,用“只要...就...”的句式,凸显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诗中“残阳”包含双重含义:既指落日余晖,也暗喻老牛的暮年岁月。这个双关语与“卧”字呼应,生动刻画出老牛带病坚持劳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形象。全诗通过病牛自述的方式,赞颂了那些像老牛般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精神。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生动刻画了一头病牛的形象,不仅画出它病弱的身体,更传递出它忍着病痛、心系众生的精神。牛在田间默默耕耘的形象,正与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格相契合。诗人并非单纯描写耕牛,而是借牛喻人,通过病牛自况:自己虽然像筋疲力尽的老牛般憔悴,却始终不忘为国效力、造福百姓的志向。诗中无人关怀的瘦牛,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真实写照。作者将满腔爱国热忱倾注于笔端,让病牛承载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使作品既具画面感又饱含深意,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到美的感染力。
# 概然以修政事,攘夷狄为己任。
宋李纲《梁溪全集·朱熹序》
上一篇:宋·王诜《忆故人·烛影摇红》
下一篇: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