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杨柳弄春柔":西城的杨柳逗弄着春天的柔情。
#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明徐渭《赋得万绿枝头红一点》诗:“名园树树老啼莺,叶底孤花巧弄春。”,西城:指汴京西城。
"动离忧":让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
# 离忧: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唐杜甫《长沙送李十一》诗:“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泪难收":眼泪止不住的流。
# 泪:眼泪。
"犹记多情":还记得当初你是那么多情,
# 多情:指钟情的人。宋张先《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
"曾为系归舟":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
# 归舟:返航的船。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伫归舟,释我吝与劳。”
"碧野朱桥当日事":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
# 野:原野。,碧:绿色。
"人不见":而如今你不在,
"水空流":只有水在独自流淌。
"韶华不为少年留":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
#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恨悠悠":离别的苦恨,
"几时休":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 休:停止。,几时:何时。
"飞絮落花时候、":等到柳絮飘飞、落花满地的时候、
# 飞絮:飘飞的柳絮。北周庾信《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一登楼":我登上楼台。
"便做春江都是泪":纵使泪水都化作满江的春水,
# 春江:春天的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流不尽":也流不尽,
"许多愁":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也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词中通过杨柳、归舟、朱桥等意象,追忆往日相聚的欢乐,抒写如今独对春光的惆怅,流露出时光易逝、离愁难消的感伤情绪。
2. 写作手法
拟人:“西城杨柳弄春柔”运用拟人手法,将杨柳人格化,“弄”字赋予杨柳撩拨之态,“柔”字展现其缠绵情致,借此暗示离愁别绪的难以排遣。比喻:“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化用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象,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为滔滔江水,极言愁思之深广难消。情景交融:“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通过今昔景物的对比,将往昔欢聚之乐与眼前孤寂之悲融入同一画面,自然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怅惘。化用:“便做春江都是泪”化用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保留以水喻愁的核心意象,又通过“泪”与“春江”的夸张并置,将愁绪推向无以复加的悲怆境地。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开篇三句描绘了初春时节的离别场景,虽未明言告别对象,却已通过“泪难收”的描写暗含无限情思。“西城杨柳弄春柔”一句表面写景,实则蕴含深意。杨柳依依的景致常令人联想到青春易逝,更易引发伤春惜别之情。“弄春柔”中“柔”字尽显缠绵情态,“弄”字则暗含撩拨之意,词人于不经意间运用拟人手法,使无情杨柳化为多情之物。正因这“杨柳弄春柔”的景致,才引得人“动离忧,泪难收”。随后笔锋一转,由柳及人,“犹记”二句转入回忆,“多情”指昔日恋人,“系归舟”则暗指漂泊重逢时的激动心情。“碧野朱桥”既是当年系舟之处,又成为今日触景伤情之所。词中“当日事”已成追忆,眼前唯见“人不见,水空流”。这几句暗示再度离别后,重归旧地却已无人相候,唯有江水空流。“水空流”三字将惆怅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此处点明这杨柳并非寻常之柳,而是水驿长亭旁的杨柳,正是当年系舟话别之地。那时有情人携手走过朱桥,眺望碧野,在此依依惜别。如今景物依旧,却已人事全非,昔日恋人天各一方。下片以“韶华”句展开议论,道出人生至理。虽为寻常道理,但经词人亲身感悟后道来,更显沉痛。“韶华不为少年留”道出青春易逝的悲哀,正因为少年风华正茂又格外敏感,才会对年华老去产生“恨悠悠”的感慨。这绵绵长恨中,更融入了词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伤感。“恨悠悠,几时休”二句与上片的“泪难收”、“水空流”遥相呼应,使全词情感脉络浑然一体。“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写暮春登楼所见,正当杨花似雪时节,遂有“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的绝妙比喻。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开篇以来逐渐铺陈的泪流、水流、恨流,最终汇聚成一江春水,滔滔东去,使读者完全沉浸在情感的洪流之中。这个比喻并非突兀出现,而是经过层层铺垫,最终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
4. 作品点评
此词咏柳,“弄春柔”一语精妙入微,拟人手法浑然天成,化无情为多情;写愁则引而不发,终以景触发妙喻:清泪、流水与离恨交融,言尽意远。全词结构缜密,下片“飞絮落花”呼应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应“离忧”,“春江都是泪”承“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括全篇,浑然天成,意韵悠长。
# 前结似谢,后结似苏。《词钞》曰:词人佳句多是翻案古人语。如此词“便做春江多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虽用李密数隋檄语,亦自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句来,不过易“江为“海”耳。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
# 前结似谢,后结似苏,易其名,几不能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少游翻之。文人之心,溶于不竭。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四集·正集》卷二
# “飞絮”九字凄咽,以下尽情发泄,却终未道破。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
# 结尾两句与李后主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徐师川之“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皆言愁之极致。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释善珍《少陵》
下一篇:宋·晁冲之《汉宫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