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gǎn
xìng

朝代:宋作者:王禹偁浏览量:2
hèn
yún
chóu
jiāng
nán
jiù
chēng
jiā
shuǐ
cūn
shì
yān
tiān
zhēng
hóng
鸿
yáo
rèn
háng
zhuì
píng
shēng
shì
shí
níng
shuí
huì
píng
lán

译文

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天际,款款飞行,远远望去好似列队首尾连缀。回想平生事业,此时凝望这搏击长空的大雁,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逐句剖析

"雨恨云愁":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

# 雨恨云愁:感觉上以为可以惹人愁怨的云和雨。恨:恨意。愁:愁绪。

"江南依旧称佳丽":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

# 佳丽:景色秀丽。

"水村渔市":水边村落,湖畔渔市,

"一缕孤烟细":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 孤烟:炊烟。

"天际征鸿":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天际,

# 征鸿: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鸿:鸿雁。

"遥认行如缀":款款飞行,远远望去好似列队首尾连缀。

#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平生事":回想平生事业,

"此时凝睇":此时凝望这搏击长空的大雁,

# 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

"谁会凭阑意":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 凭阑:倚靠栏杆。阑,亦作“栏”。,会: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感兴》是宋代词人王禹偁传世的唯一词作。此词上片以江南烟雨为背景,暗喻仕途风波与人生困顿;下片借鸿雁高飞反衬自身宦海沉浮的无奈,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孤寂心绪。全词融情于景,以淡雅清丽之笔触写沉郁高旷之襟怀,既有对江南风物的细腻描摹,又寄寓了士大夫积极入世的政治理想与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在宋初词坛独开清新疏朗之风,为两宋文人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点绛唇·感兴》是王禹偁在长洲知县任上所作。作者于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及第后初任成武主簿,次年调任江南繁华之地的长洲县令。面对水乡政务与宦海浮沉,诗人既感念朝廷擢引之恩,又深感官场倾轧之险。时值壮年却已历宦海沉浮,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切肤体察,亦怀才士不遇的隐忧,遂借江南烟雨抒写胸中郁勃之气,成就这首融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思于一体的感怀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点绛唇·感兴》是一首北宋初期小令,以江南雨景为题材。作品通过描绘烟雨朦胧的水乡景致,既展现江南风物的清丽婉约,又借鸿雁南飞暗喻仕途困顿与壮志难伸,于淡墨轻染间流露士大夫积极入世的理想抱负与孤寂自伤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上片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借景抒情: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想:下片“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比拟:将江南烟雨云雾拟人化,赋予其“恨”“愁”的人类情感。云本无心,雨本无形,词人却以主观情绪投射,使自然现象成为内心郁结的载体,暗示宦海沉浮的苦闷。衬托:正衬,“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以江南水乡的宁静烟火反衬词人宦途的寂寥。渔村的“孤烟细”既写实景人烟稀落,又暗喻自身孤立无援的处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江南烟雨为背景,开篇即用拟人手法赋予云雨情感——“恨”“愁”实为词人宦海沉浮的郁结投射。然“江南佳丽”之景未因愁绪减色,反以“依旧”二字勾连南齐谢朓“江南佳丽地”的典故,暗含对历史盛名的承接与对现实的无奈。后两句聚焦水乡特有风物:渔村零落、炊烟纤细,以白描笔法勾勒寂寥图景。“孤”“细”二字双关,既写烟火稀微之景,亦喻词人身处州县边缘的孤独处境,景语即情语,物象选择暗含士大夫对宦途失意的敏锐感知。下片由景及情,视角由低转高,捕捉天际雁阵的动态意象。“征鸿”象征高远志向,“行如缀”暗写鸿群行列之密,反衬词人仕途孤影难行的窘迫。此句化用李白“举手指飞鸿”的典故,却以“遥认”二字拉开观者距离,暗示对自由的倾慕与现实的桎梏形成张力。末三句直抒胸臆:“平生事”总括科举入仕却沉沦下僚的半生困顿,“凝睇”二字既写凭栏久望之态,更显思绪翻涌之状;末句以问作结,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士人群体“怀才不遇”的普遍困境,含蓄中迸发思想力度。

4. 作品点评

《点绛唇·感兴》在艺术上突破宋初小令雍容柔靡的风格,语言清新自然,开北宋词境新风,扭转了当时词坛浮艳风气。全词语言洗练自然,摒弃绮靡雕饰,以白描与象征交织的技法,既保持了江南风物的清新质感,又渗透出深沉的人生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引《词苑》

# 王禹偁的作品以诗文为主,在仅存的这首小词中,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抒写出游子的客愁,写得委婉细致。词末透露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感,不同于一般的艳词。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选注》

# 此词把握住水乡景物的特征,用清淡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色彩暗淡的风景图,隐约流露出作者客居异乡,抑郁愁闷的心情。

现代王方俊《唐宋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下一篇:宋·晁说之《飘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