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jiāng
yuè
·
·
zhào
qiǎn
là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qǐng
zài
huáng
zhōu
chūn
xíng
shuǐ
zhōng
guò
jiǔ
jiā
yǐn
jiǔ
zuì
chéng
yuè
zhì
qiáo
shàng
jiě
ān
gōng
zuì
shǎo
xiū
jué
xiǎo
luàn
shān
cuán
yōng
liú
shuǐ
qiāng
rán
fēi
chén
shì
shū
qiáo
zhù
shàng
zhào
qiǎn
làng
héng
kōng
yǐn
yǐn
céng
xiāo
zhàng
wèi
jiě
cōng
jiāo
zuì
mián
fāng
cǎo
fēng
yuè
jiào
suì
qióng
yáo
jiě
ān
zhěn
绿
yáng
qiáo
shēng
chūn
xiǎo

译文

不久前我在黄州的时候,春天的夜晚在蕲水河边行走,路过一家酒家便进去饮酒。喝得大醉后,趁着月色走到一座溪水上的桥边,解下马鞍,弯着胳膊当枕头,喝醉了躺下稍微休息一会儿。等到醒来时天已经亮了,只见群山密集簇拥,流水发出锵锵的声响,我怀疑这里不是人间尘世。于是写下了这些话,题在桥柱上。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逐句剖析

"顷在黄州":不久前我在黄州的时候,

"春夜行蕲水中":春天的夜晚在蕲水河边行走,

#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浠水县境,在黄州附近。

"过酒家饮":路过一家酒家便进去饮酒。

"酒醉":喝得大醉后,

"乘月至一溪桥上":趁着月色走到一座溪水上的桥边,

"解鞍曲肱":解下马鞍,弯着胳膊当枕头,

"醉卧少休":喝醉了躺下稍微休息一会儿。

"及觉已晓":等到醒来时天已经亮了,

"乱山攒拥":只见群山密集簇拥,

"流水锵然":流水发出锵锵的声响,

"疑非尘世也":我怀疑这里不是人间尘世。

"书此语桥柱上":于是写下了这些话,题在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

#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横空隐隐层霄":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

#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未解玉骢骄":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

# 骄:壮健的样子。,玉骢:良马。,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我欲醉眠芳草":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可惜一溪风月":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

# 可惜:可爱。

"莫教踏碎琼瑶":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 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解鞍欹枕绿杨桥":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

"杜宇一声春晓":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 杜宇:杜鹃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全词以春夜醉眠溪桥为线索,上阕写月色下的旷野溪流与骏马骄态,下阕借“琼瑶”喻水月交辉之景,抒写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怜惜。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同时将词人的醉态、梦境与醒后空灵之境融为一体,展现其超然物外的豁达胸襟。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苏轼山水词的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时期,他寄情山水以排遣政治失意,常夜游饮酒,创作了大量清旷之作。西江月》即是诗人于某次春夜饮酒醉归,行至溪桥醉卧,醒后见乱山流水如仙境而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词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词。题材为春日出游所见之景与所生之情。全词以春夜月下溪边醉眠为背景,上片描绘旷野溪流、层云隐现的幽静景色,词人陶醉于美景,想要醉卧在芳草之中。下片着重表现词人对眼前一溪风月的爱惜,不愿马蹄踏碎如美玉般的溪面月色,于是解下马鞍,斜靠在绿杨桥上休憩,在杜鹃的啼叫声中迎来了春天的早晨。全词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致。

2. 写作手法

比喻:“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比喻,将溪面的月色比作美玉“琼瑶”,生动且形象。动静结合:“照野弥弥浅浪”是动态描写,“横空隐隐层霄”是静态描写,浅浪流动与绿杨静桥对照,增强了画面感。寓情于景:月光下的浅浪微波粼粼,天空中云层隐隐约约,通过对这样清新、静谧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闲适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作者通过描写出游途中所见的明月下的浅浪、层霄、一溪风月等诸多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与作者想要醉眠芳草、解鞍欹枕的悠然自得的心境是完全契合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自然之景与词人的闲适、恬淡之情相互交融。

3. 分段赏析

《西江月·顷在黄州》上片开篇两句写归途所见,从视觉角度描绘出一幅开阔的月夜景象。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野外的溪水泛起层层细密的浅浪,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而天空中,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这两句转而写人和马。马鞍两边的障泥还未解下,宝马良驹却依然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此两句既写出了词人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西江月·顷在黄州》下片头两句,明写月色,词人对眼前这一溪的风月美景无比爱惜,将溪面的月色比作美玉“琼瑶”,担心马蹄踏上去会破坏这如诗如画的景致,细腻地表达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在不知不觉中,一声杜鹃的啼叫,宣告了春天早晨的到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同时也让整首词在悠然的氛围中结束,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是苏轼山水词的代表作,词人以自然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月夜出游的美好画面,以“物我两忘”的意境和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其贬谪期间的精神超越。写作上,运用多种手法,如比喻、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使词的意境丰富而生动。“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堪称亮点,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新颖而深刻。在文学史上,此词展现了苏轼作品中闲适、豁达的一面,体现了他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敏锐捕捉和深情赞美,为后人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和创作风格提供了佳作范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苏公词“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乃用陶渊明“山涤馀霭,宇暧微霄”之语也。

明杨慎《词品》卷一

# 山谷词:“老马章台,踏碎满街月。”坡公偏不忍踏碎,都妙。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六

# 《西江月》一调,易入俚俗,稍不检点,则流于曲矣。此偏写得酒落有致。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

# 通其下阕四句,清狂自放,有“万象宾客”之概。觉相如题桥,未能免俗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希迈《老叟》

下一篇:宋·释绍昙《松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