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ò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3
tíng
rén
qiū
yuè
míng
shuāng
luò
xiān
qīng
tóng
zhí
gān
shuāi
xiè
shù
yíng
fēng
shàng
yǒu
shēng

译文

庭院内无人秋月依然明亮,夜霜还未降落秋气已先清冷、萧瑟。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仅剩的几片树叶迎着秋风却仍在飒飒作响。

逐句剖析

"庭户无人秋月明":庭院内无人秋月依然明亮,

# 庭户:庭院。

"夜霜欲落气先清":夜霜还未降落秋气已先清冷、萧瑟。

# 清:清冷、萧瑟。,夜霜欲落: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

"梧桐直不甘衰谢":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

# 直:一作“真”。

"数叶迎风尚有声":仅剩的几片树叶迎着秋风却仍在飒飒作响。

# 尚:还,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坐》是北宋张耒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为秋夜即景咏怀之作。开篇两句描绘庭院空寂、月色明亮、夜霜将临、空气清冷之景,点明时令,渲染出沉寂凄清氛围,烘托出诗人夜坐时孤寂心境。后两句笔锋一转,赞颂庭院中不甘凋败的梧桐,一个“真”字饱含钦佩,结句刻画梧桐残叶迎风抖擞之态。诗人借咏梧桐,寄托倔傲心志,寄寓了自己不甘寂寞、积极入世、老而弥坚的自强精神,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意相通。全诗用词浅易,却寓意深切,以简洁的笔触和巧妙的托物言志手法,展现出独特的精神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北宋崇宁(1102-1106)末期,是张耒晚年之作。张耒自幼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晚年罢官后生活困窘,却并未怨艾。此诗便是他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下,借秋夜独坐时的所见所感,展现出自己坚毅超脱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即景咏怀题材。诗中先描绘了秋夜庭院中无人、月明,夜霜未降而秋气清冷的景象,营造出寂静、孤寂的氛围;后着重刻画不甘衰落的梧桐,在秋风中仍有声响,展现其顽强生命力,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积极入世、老而弥坚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秋夜庭院的寂静、月明、气清等景象,营造出孤寂氛围,自然地流露出诗人独坐时的孤独心境。拟人:“梧桐直不甘衰谢”将梧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梧桐顽强抗争的姿态,使诗歌更具感染力。托物言志:诗人以“不甘衰谢”、在风中仍有声响的梧桐自比,借梧桐表达自己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积极向上、老当益壮的精神追求。

3. 分段赏析

首句“庭户无人秋月明”点明时间和地点,描绘出秋夜庭院的寂静,秋月明亮,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次句“夜霜欲落气先清”细腻地写出夜霜未降但秋气已清的微妙变化,体现诗人对自然观察的细致,同时为后文抒情做铺垫。三、四句“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笔锋一转,聚焦于庭院中的梧桐。“真不甘”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梧桐以人的情感,生动展现出梧桐虽已残败,但仍有几片叶子在风中作响,象征着顽强的抗争精神和不屈的生命力,引发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夜坐》是张耒诗歌中的佳作,以简洁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展现独特意境。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使情与景、物与志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赋予了普通秋景以深刻内涵。诗歌格调积极向上,在展现秋夜寂寥的同时,更传达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獬《松竹》

下一篇: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