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楼头细雨":楼外点点细雨飘洒,
# 楼头细雨:楼外下着细雨。
"重重江外平湖":映得江上烟雨重重。
"当年戏马会东徐":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
# 东徐:即徐州。,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
"今日凄凉南浦":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莫恨黄花未吐":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
# 黄花:菊花。,莫恨:不要怨恨。
"且教红粉相扶":不如依傍身边女子。
# 红粉:歌女或侍女。
"酒阑不必看茱萸":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
# 茱萸:(zhū yú)植物名,重阳节登高时插在头上,祈求强健。,酒阑:酒宴将散的时候。
"俯仰人间今古":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词的上阕,苏轼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周边凄迷朦胧之景,巧妙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将内心深处浓郁的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下阕之中,笔调陡然一转,词人从眼前所见所感,深入思考并升华至一种超脱豁达、顺应自然的人生哲理层面。此词既展现出苏轼一贯的旷达不羁,又饱含着悠长绵远的情感。全词将词人送别友人之际,内心那种既洒脱又眷恋、既无奈又释然的复杂矛盾心理,生动且精准地呈现出来。
2. 写作手法
对比:“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将过去在徐州聚会的热闹与当下在黄州送别友人的凄凉进行对比,突出心境变化与情感落差。借代:“红粉相扶”中,“红粉”代指女子,以局部代整体,增添语言的形象性与含蓄性。虚实结合:首句“点点楼头细雨”写眼前实景,次句“重重江外平湖”为远眺的虚境,虚实相生,拓展意境空间。间接抒情:情景交融,上片借“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之景,营造凄清氛围,融入送别友人的惆怅与失落之情;下片“黄花未吐”“红粉相扶”等意象,在表面的旷达言语中,隐含着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人生感慨。用典:结尾“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反用杜甫诗意,借古人典故,深化词中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上阕着重描绘别情。开篇“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从近处楼头的濛濛细雨,延伸至远处层层叠叠的江外平湖,由近及远的写景手法,加之词句在行文结构上的工整对仗,为全词意境的铺陈增添了别样的韵致与美感。然而,空间的开阔延展,却与时间的回溯截然不同。随后“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两句,词人笔锋一转,开始叙说事件。此句紧扣送别主题,借时间上从往昔到当下的对比,将当年在徐州聚会时的热闹欢腾,与今日于南浦送别友人的冷清孤寂相对照,鲜明地凸显出作者此刻内心的落寞与失落,那种悲凉之感溢于言表。上阕所营造出的词人送别友人时复杂纠结的心理,也侧面反映出他与徐君猷之间深厚的情谊。下阕开篇“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词人站在友人的立场发声。他明白友人不舍离去,只因重阳节后菊花即将盛放,可这离别却让二人无法一同赏菊,此乃“恨”的缘由。此时的苏东坡,历经人生的沧桑与仕途的坎坷,已不再像从前那般,面对离别便黯然神伤。他已然能够坦然面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及仕途的起伏。人生短暂,不过俯仰之间,不如醉酒当歌,及时享受当下相聚的时光,这才是珍惜与朋友短暂共处的良策。所以,词人一句“莫恨”,便驱散了“凄凉南浦”的婉约愁绪。“黄花未吐”与“红粉相扶”两处意象相互呼应,从字面上看,以饱满且温暖的色调,为全词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氛围。结尾“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词人点明心意,待酒兴阑珊之时,无需再去登高看茱萸。人生匆匆,转瞬之间,古今已然变换。重阳节本应赏菊,还需依照旧俗佩戴茱萸香袋,以求辟邪长寿。但此刻词人却觉得这些皆可不必,人间万事皆在俯仰刹那,相聚总是短暂,离别难免令人神伤,不必拘泥于这些习俗,不如尽情畅饮,直至尽兴方休。
4. 作品点评
苏轼在此时展现出的情怀,与他过往创作的诸多送别词大相径庭。这份超旷之中裹挟着淡淡凄凉的情感,实则是他深陷人生至暗时刻的肺腑心声。在历经种种变故,目睹身边诸事纷扰后,词人以一种独特心境来直面世间万象。他的视野跨越了广袤无垠的空间,思绪穿梭于悠长的时间长河,内心更是豁达开阔到极致,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喜乐顺遂,还是遭遇逆境坎坷,都能泰然处之。
# (末二句)翻老杜诗句,则意度旷达,超越千古矣。
明张綖《草堂诗余后集别录》
# 调始于欧阳炯《中吕宫曲》,以隔韵叶者。后则渐滥而无纪极矣。惟东坡重阳词近之。欧阳词云:“月映长江秋水”,东坡词云:“点点楼头细雨”。恐又是平仄一韵,然已合调耳。
清沈雄《今古词话·词辨》卷上
# 惟《醉蓬莱》云:“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本篇却云:“莫恨黄花未吐”,“酒阑不必看茱萸”,似不相合;实《醉蓬莱》谓“此会应须”,系预测之词,乃重阳聚会前所作,本篇则作于聚会之时。
现代王水照《苏轼选集》
上一篇:宋·罗与之《才是》
下一篇:宋·王安石《钟山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