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景萧萧雨霁":傍晚雨过天晴,庭院里一片寂静。
# 雨霁:雨过天晴。,萧萧:萧条,寂静。,暮景:傍晚的景色。杜牧《题敬爱寺楼》:“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
"云淡天高风细":天高云淡,微风细细。
"正月华如水":在这如水月光中,
# 月华:月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金波银汉":在这如水月光中,
# 银汉:银河。温庭筠《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金波:本谓月光,月光浮动若金之波流,借指月亮。白居易《对琴待月》:“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
"潋滟无际":星光与之交相辉映,仿佛没有边际一般。
#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此指星光月光交相辉映。
"冷浸书帷梦断":书房中的冷气将梦打断,
# 书帷:书斋中的帷帐,代指书斋。高启《题天池石辟图》:“乃知别有缩地术,坐移胜景来书帷。”
"却披衣重起":只好披上衣服又一次起来。
"临轩砌":来到台阶前。
# 轩砌:屋前台阶。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重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
"素光遥指":月光高照。
# 素光:月光。
"因念翠蛾":因为想念远方的妻子,
# 翠蛾:妇女细而长曲的黛眉,泛指美女。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翠娥婵娟初月晖,美人更唱舞罗衣。”
"杳隔音尘何处":远隔千里的音信在何处,
# 音尘:音信,消息。白居易《忆微之》:“三年隔阔音尘断,两地飘零气味同。”,杳隔:远隔。杜光庭《川主相公周天后土诸神醮词》:“志切匡君,难申嵇绍之忠;山川杳隔,空抆袁安之泪。”
"相望同千里":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
"尽凝睇":尽凝视。
# 凝睇:凝望,注视。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你看他嚬眉凝睇,如有所待。”
"厌厌无寐":寂寞无法入睡。
# 厌厌:无精打采。
"渐晓雕阑独倚":天色将明,仍独自倚着阑干。
# 雕阑:用彩画装饰的阑干。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属于怀人相思题材。通过描写秋夜月色等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因相思而生的孤寂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词人描绘出明月洒下如水光辉,银河波光闪耀、无边无际的宏大夜景。以这浩瀚壮阔、静谧清幽的夜空之景,强烈地烘托出词人孤身一人面对此景时内心的渺小、孤独与寂寥,那种思念佳人却不得见的愁绪也愈发浓重。借景抒情:“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描绘傍晚雨后天晴,云淡风轻的景色,通过这些景物渲染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借此抒发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佳人的思念之情。用典:“相望同千里”一句,巧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典故。其原意是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柳永在此处,借这一典故中因明月而产生的情感联系,表达出自己与思念之人虽相隔千里,却能同望明月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借月传情,更添相思的深沉与绵远。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便勾勒夜景。“暮景萧萧雨霁”,此句描绘出暮雨初歇后,玉宇呈现出的静谧、秀丽与广袤之态。“云淡天高”,予人以开阔之感,而唯有在静谧之境中,方能察觉到“风细”。前句的“萧萧雨霁”作为时间背景,巧妙烘托出后句的环境氛围。正是萧萧雨声渐止,才使得“云淡天高风细”之景愈发鲜明可感。紧接着的三句,紧扣“暮景”,着重描摹月色。“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夜空之中,明月与银河相互映照,波光粼粼。在这般如水月色的笼罩下,天地仿若浸没于水中的琉璃世界。“月华”“银汉”本就是宏大壮丽的自然意象,词人更以“潋滟无际”四字,有意凸显其浩瀚无垠之姿。柳永向来擅长描写月色,常将情感融入景致之中,在一弯残月里寄寓万缕离情;而在这首词中,他则借如水月光,从多方面烘托怀人之情。随后,“冷浸书帷梦断”三句,写词人因寒气侵入屋内,从睡梦中惊醒,遂披上衣服走到台阶之上。这三句遥承“风细”,由自然景物过渡到人物行为,以“冷浸书帷”体现“风细”,并修饰“梦断”,乍看仿佛词人是因难以忍受月夜清冷而从梦中醒来,实则不然。“披衣重起”的“重”字,暗藏玄机。“重”意为又一次、再次,暗示词人这一夜并非首次“梦断”而起。那么,词人究竟为何屡屡从梦中惊醒?究竟是什么不断搅扰他的梦境?下片首句依旧写景,“素光遥指”,但一个“遥”字,已流露出思念远方之人的情愫。“因念翠蛾”三句,揭示了上片词人梦断复起的真正缘由。原来,他所思慕的女子远在千里之外,音信皆无。二人虽共浴如水月光,然而“杳隔音尘”的她,似近又远,若即若离,这恰恰契合了词人此时思念却无法触及的惆怅心境。紧接着的“相望同千里”,既遥承“月华”,又近接“素光”,从双方角度着笔,表明虽相隔千里,却共望明月,借明月传递情思。此句典出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柳永并非苏轼,他没有苏轼那般的旷达洒脱。故而他“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长久凝视夜空中的明月,满心孤独惆怅,难以入眠。直至天色将晓,仍独自倚靠在雕花栏杆旁,其内心的哀伤由此可见一斑。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围绕明月铺陈开来,将情思串联其中。虽为倾诉相思,却超脱了世俗的缱绻,展现出一种空灵高远的意境。词中语言清新雅致,毫无雕琢之痕,在柳永诸多词作里,堪称上乘之作,尽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才情。
# 全词情景并茂,先景后情;以景唤情,情在景中;由暮到晓,情随景移。
现代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薛瑞生《柳永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