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回首梦云关":几年来一直梦中回首这令人难忘的东峰,
# 云关:此处指东峰。
"此日重来两鬓斑":今天重游故地却已花白了双鬓。
"点检梁间新岁月":查看梁间的燕子,它们飞去飞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新的岁月,
# 点检梁间新岁月:“点检”二句:检点梁间的燕子,它们自去自来,经历了多少新岁月;那台上的溪山,还像旧时一样,妩媚动人。此处借燕子、溪山的依旧,来对比岁月流逝。
"招呼台上旧溪山":台上所见的旧时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
"三生漫说终无据":佛家所说的“三生”毕竟是没有什么实据的,
# 三生漫说终无据:“三生”二句:指佛法的荒谬无用。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万法由来本自闲":佛教所持的“万法”实则本于闲静。
# 闲:空洞、空虚,即佛家所谓寂静、寂灭。,万法:佛教语,通称一切事物和道理。
"一笑支郎又相恼":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
# 支郎:即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三国时月支国僧。曾仕吴为博士,后隐居穹窿山。身细长黑瘦,博览经籍,莫不精究。这里代指溥公,交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因尊称僧人为支郎。
"新诗不落语言间":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酬赠诗。此诗描绘了诗人重返往昔之地,与多年挚友意外重逢的场景,其间二人不仅共叙旧情,更就各自秉持的哲学理念展开了一场跨越思想疆界的对话,既展现了重逢之喜,又暗含着对宇宙真理不同解读的微妙碰撞。
2. 分段赏析
首联“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犹如一幅时光长卷缓缓展开。诗人忆起与友人分别后的悠悠岁月,往昔相聚于云关的情景,常常在梦中浮现,那东峰之上,正是溥公栖身之所。如今再度相逢,依旧在这云峰之间,喜悦之情自是不言而喻。尽管时光悄然流逝,自己的双鬓已染上斑白,但能与故人重逢,已然是莫大的慰藉。颔联“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进一步抒发重逢之喜,梁间燕子自在往来,见证着岁月的更迭,燕巢虽在,却已历经新筑。台上溪山依旧,宛如旧时模样,似在热情招呼:“你们往日的游踪,还留存于此呢!”这两句诗,将重逢的喜悦渲染得愈发浓烈,溪山如画依旧,燕语仿佛在迎接故人,岁月虽已远去,但旧日情谊却愈发醇厚。颈联“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笔锋一转,深入探讨重逢后的思想交流,佛家常言“三生”,即前生、今生与来生,溥公亦受此影响,但在诗人看来,“三生”之说终究缺乏确凿依据。所谓“万法”,归根结底,皆源于寂静。佛家主张寂灭,追求不生不灭的涅槃之境;道家则倡导清静无为;儒家则强调万物皆备于我,主张反身而诚、居敬穷理。然而,从本质上讲,佛家与道家的宗旨,皆可归结为一个“闲”字。闲则静,静则心无杂念,神清气爽。这与儒家重视人事、主张格物致知、居仁由义的观点,可谓大相径庭。这两句诗表明,尽管诗人与溥公是知交好友,但在哲学观点上,却可以各抒己见。尾联“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充满了诙谐与深意。诗人深知,对于“三生”“万法”的见解,支郎(即溥公)定不会苟同,甚至可能心生恼意。诗句中的“又相恼”,暗示着两人此前便已存在观点分歧。而“不落语言间”则表明,诗人此诗的本意,在于抒发内心的真挚情感,真情所在,本就不必拘泥于言语。此句之意在于:新诗之中,蕴含着超越言语的深情厚谊。相逢一笑间,溥公或许在“相恼”之余,亦会因重逢的喜悦而欣然理解诗人的心意吧。
# 全诗前半抒情,情中寓景;后半说理,理中见情。抒情之笔,充满重来的欣喜;说理之笔,深见高致。
现代原上海诗词学会顾问马祖熙《宋诗精华》
# 作者所写的是与山水重逢、与老友重逢的喜悦,同时也和老友辩明哲学观念上的异同。佛家主张“闲”,主张寂灭;儒家重视人事,主张进取。两者相距甚远,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知己、至交。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真诚、坦荡的学风,谦谦君子的气度。
现代江苏师范学院(原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陈建生《宋诗精华》
下一篇:宋·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