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chóu
jiǔ
dōng
fēng
dào
rén
gōng
jiàn
zèng
zhī
zuò

朝代:宋作者:朱熹浏览量:3
nián
huí
shǒu
mèng
yún
guān
chóng
lái
liǎng
bìn
bān
diǎn
jiǎn
liáng
jiān
xīn
suì
yuè
zhāo
tái
shàng
jiù
shān
sān
shēng
màn
shuō
zhōng
wàn
yóu
lái
běn
xián
xiào
zhī
láng
yòu
xiāng
nǎo
xīn
shī
luò
yán
jiān

译文

几年来一直梦中回首这令人难忘的东峰,今天重游故地却已花白了双鬓。查看梁间的燕子,它们飞去飞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新的岁月,台上所见的旧时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佛家所说的“三生”毕竟是没有什么实据的,佛教所持的“万法”实则本于闲静。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

逐句剖析

"几年回首梦云关":几年来一直梦中回首这令人难忘的东峰,

# 云关:此处指东峰。

"此日重来两鬓斑":今天重游故地却已花白了双鬓。

"点检梁间新岁月":查看梁间的燕子,它们飞去飞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新的岁月,

# 点检梁间新岁月:“点检”二句:检点梁间的燕子,它们自去自来,经历了多少新岁月;那台上的溪山,还像旧时一样,妩媚动人。此处借燕子、溪山的依旧,来对比岁月流逝。

"招呼台上旧溪山":台上所见的旧时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

"三生漫说终无据":佛家所说的“三生”毕竟是没有什么实据的,

# 三生漫说终无据:“三生”二句:指佛法的荒谬无用。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万法由来本自闲":佛教所持的“万法”实则本于闲静。

# 闲:空洞、空虚,即佛家所谓寂静、寂灭。,万法:佛教语,通称一切事物和道理。

"一笑支郎又相恼":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

# 支郎:即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三国时月支国僧。曾仕吴为博士,后隐居穹窿山。身细长黑瘦,博览经籍,莫不精究。这里代指溥公,交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因尊称僧人为支郎。

"新诗不落语言间":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是南宋诗人朱熹的一首七言律诗。全篇以重游旧地与故人重逢为叙事脉络,在秋日雅集的情境中,既铺陈了与溥公道人久别重逢时“两鬓斑”而情愈笃的挚友之谊,又暗含着理学家与禅门高士对“三生”“万法”等哲学命题的思辨交锋。诗作前四句以“梦云关”“梁间燕”等意象勾勒岁月流转的沧桑,后四句则以“终无据”“本自闲”等论断展现义理之辨的锋芒,在情与理的交织中,既抒发了“一笑相恼”的知己默契,更折射出理学思想对佛道哲学的扬弃与融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诞生于南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的泉州城。彼时,诗人与溥公道人阔别经年,恰逢重阳佳节再度聚首,溥公欣然挥毫赠诗,诗人遂以七言律诗酬和,在菊香萦绕的秋日里,为这段文墨因缘留下诗坛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酬赠诗。此诗描绘了诗人重返往昔之地,与多年挚友意外重逢的场景,其间二人不仅共叙旧情,更就各自秉持的哲学理念展开了一场跨越思想疆界的对话,既展现了重逢之喜,又暗含着对宇宙真理不同解读的微妙碰撞。

2. 分段赏析

首联“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犹如一幅时光长卷缓缓展开。诗人忆起与友人分别后的悠悠岁月,往昔相聚于云关的情景,常常在梦中浮现,那东峰之上,正是溥公栖身之所。如今再度相逢,依旧在这云峰之间,喜悦之情自是不言而喻。尽管时光悄然流逝,自己的双鬓已染上斑白,但能与故人重逢,已然是莫大的慰藉。颔联“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进一步抒发重逢之喜,梁间燕子自在往来,见证着岁月的更迭,燕巢虽在,却已历经新筑。台上溪山依旧,宛如旧时模样,似在热情招呼:“你们往日的游踪,还留存于此呢!”这两句诗,将重逢的喜悦渲染得愈发浓烈,溪山如画依旧,燕语仿佛在迎接故人,岁月虽已远去,但旧日情谊却愈发醇厚。颈联“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笔锋一转,深入探讨重逢后的思想交流,佛家常言“三生”,即前生、今生与来生,溥公亦受此影响,但在诗人看来,“三生”之说终究缺乏确凿依据。所谓“万法”,归根结底,皆源于寂静。佛家主张寂灭,追求不生不灭的涅槃之境;道家则倡导清静无为;儒家则强调万物皆备于我,主张反身而诚、居敬穷理。然而,从本质上讲,佛家与道家的宗旨,皆可归结为一个“闲”字。闲则静,静则心无杂念,神清气爽。这与儒家重视人事、主张格物致知、居仁由义的观点,可谓大相径庭。这两句诗表明,尽管诗人与溥公是知交好友,但在哲学观点上,却可以各抒己见。尾联“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充满了诙谐与深意。诗人深知,对于“三生”“万法”的见解,支郎(即溥公)定不会苟同,甚至可能心生恼意。诗句中的“又相恼”,暗示着两人此前便已存在观点分歧。而“不落语言间”则表明,诗人此诗的本意,在于抒发内心的真挚情感,真情所在,本就不必拘泥于言语。此句之意在于:新诗之中,蕴含着超越言语的深情厚谊。相逢一笑间,溥公或许在“相恼”之余,亦会因重逢的喜悦而欣然理解诗人的心意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前半抒情,情中寓景;后半说理,理中见情。抒情之笔,充满重来的欣喜;说理之笔,深见高致。

现代原上海诗词学会顾问马祖熙《宋诗精华》

# 作者所写的是与山水重逢、与老友重逢的喜悦,同时也和老友辩明哲学观念上的异同。佛家主张“闲”,主张寂灭;儒家重视人事,主张进取。两者相距甚远,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知己、至交。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真诚、坦荡的学风,谦谦君子的气度。

现代江苏师范学院(原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陈建生《宋诗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辑《月上瓜洲·寓乌夜啼南徐多景楼作》

下一篇:宋·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