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jiàn
huān
·
·
qiū
fēng
yòu
dào
rén
jiān

朝代:宋作者:朱敦儒浏览量:3
qiū
fēng
yòu
dào
rén
jiān
shān
shān
wàng
yān
jìn
qiàn
qīng
shān
shēng
shì
cháng
jiāng
shuǐ
shí
xián
xìng
shì
lái
qiě
kāi
yán

译文

秋风又一次来到了人间。树叶随风沙沙作响。放眼望去,烟雾笼罩的水波无边无际,唯独缺少了青山的影子。人生的种种事情。就如同长江的水。什么时候能清闲下来呢。幸好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姑且开心欢笑吧。

逐句剖析

"秋风又到人间":秋风又一次来到了人间。

"叶珊珊":树叶随风沙沙作响。

"四望烟波无尽、欠青山":放眼望去,烟雾笼罩的水波无边无际,唯独缺少了青山的影子。

"浮生事":人生的种种事情。

"长江水":就如同长江的水。

"几时闲":什么时候能清闲下来呢。

"幸是古来如此、且开颜":幸好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姑且开心欢笑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相见欢·秋风又到人间》是宋代朱敦儒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描绘秋风至、叶飘零、烟波浩渺却不见青山之景,借景抒发对时光流逝的喟叹及现实迷茫、内心怅惘之感。下片将浮生之事比作长江水,感慨人生忙碌,渴望清闲。结尾处词人展现豁达胸怀,意识到人生无奈自古皆然,应坦然接纳,乐观面对。全词情景交融,通过对秋景感悟人生,蕴含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下片将“浮生事”比作“长江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生琐事如江水般滔滔不绝、永无尽头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更易理解词人对人生忙碌状态的无奈与感慨。设问:“几时闲”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烈地表达出词人对人生难以获得清闲的无奈情绪,比直接陈述更具感染力,引发读者对人生状态的思考。借景抒情:上片开篇“秋风又到人间。叶珊珊”,秋风再度吹拂人间,树叶沙沙作响纷纷飘落,秋风本就带有几分凄清之感,加之树叶飘零,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繁华渐逝的氛围,词人借此抒发内心对岁月匆匆的感伤。

2. 分段赏析

上片,“秋风又到人间。叶珊珊”,开篇词人便直陈秋风再度降临人间,一个“又”字,巧妙地串联起时间脉络,年年秋风至,岁岁时光流,不经意间便勾起了词人对过往岁月的追思。秋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纷纷飘零,这一动态画面,不仅是秋景的生动写照,更像是时光悄然流逝的证明,词人内心对时光匆匆的喟叹,也借此景委婉流露。“四望烟波无尽、欠青山”,词人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浩渺无垠的烟波,而在这茫茫烟水间,本该有的青山却不见踪迹。“欠”字堪称神来之笔,从实景看,它如实描绘出因烟波弥漫而遮蔽青山的景象;从虚境讲,青山在古典文化中常象征安稳、宁静与希望,此时青山的缺失,恰恰映射出词人内心对美好事物难觅的遗憾,暗示其所处的现实环境混沌迷茫,内心怅然若失,仿佛置身于一个漂泊无依、难以把控的世界,苦苦寻觅心灵的栖息之所而不得。“浮生事。长江水。几时闲”,下片笔锋一转,从眼前秋景过渡到对人生的深沉思索。词人将人生的种种经历、琐事、烦恼以及追求,统统比作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江水滔滔不绝,永无止息,恰似人生的繁杂事务源源不断,令人疲于奔命。“几时闲”这一疑问,表面上是对人生忙碌不休的无奈叹息,实则反映出词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探寻,他渴望挣脱尘世纷扰,觅得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份对清闲的向往,饱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幸是古来如此、且开颜”,词人展现出其独特的人生智慧与豁达胸怀。他意识到人生的忙碌与无奈并非个人独有的遭遇,古往今来,无数人都在这浮生中劳碌奔波。既然这是人类共有的命运轨迹,又何必徒增烦恼忧愁呢?不如以坦然之心接纳,暂且抛开一切不如意,展露笑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下一篇:宋·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