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轩最洒落":这座轩室最为洒脱不俗,
"历历种琅玕":一株株竹子排列得清晰分明。
# 琅玕:翠竹的美称。
"正书簿书稀":大白天时公文案卷稀少,
# 簿书:官署中的文书簿册。
"萧萧风雨寒":只有萧萧的风雨带来阵阵寒意。
# 萧萧:风雨声。
"翠阴凉宴坐":翠绿的竹荫带来清凉,让人能悠闲地安坐,
"疏韵承清欢":竹子疏落的韵味让人享受着清淡的欢愉。
# 承:一作“成”。
"锦箨裁夏扇":用竹笋的外壳裁制成夏天的扇子,
# 锦箨:竹箨(笋壳)的美称。
"玉笋供春槃":鲜嫩的竹笋可供春天食用。
# 槃:一作盘。
"晴蜗潜叶底":晴天时蜗牛悄悄爬到竹叶底下,
"螟雀投林端":傍晚鸟儿飞向树林深处。
# 螟雀:黄昏投林归巢之雀。螟:一作“瞑”。
"幽兴遇物惬":清幽的兴致遇到外物便感到惬意,
"高怀随处安":高雅的情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安然自得。
"且免一日无":只要每天能有竹子相伴就够了,
"何须千亩宽":哪里还需要有千亩竹林那么宽广。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首联:“兹轩最洒落,历历种琅玕。”开篇点题,直接描绘出轩室的格调高雅不俗,“洒落”一词给人以开阔、自在之感,“历历”则生动地描绘出竹子排列得清晰分明的样子,让人仿佛看到了轩前那一片整齐的竹林,为全诗奠定了清幽雅致的基调。第二联:“正昼簿书稀,萧萧风雨寒。”承接上文,进一步营造氛围。“簿书稀”说明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繁忙,是一个宁静的地方。“萧萧风雨寒”则通过描写风雨的声音和带来的寒意,烘托出竹轩的清幽宁静,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闲适。第三联:“翠阴凉宴坐,疏韵承清欢。”描写了在竹轩中的生活情景。“翠阴”给人一种清凉之感,“凉宴坐”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悠闲地坐在竹荫下,享受着清凉。“疏韵”则体现了竹子的韵味,“承清欢”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中享受着清淡的欢愉,体现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满足。第四联:“锦箨裁夏扇,玉笋供春槃。”具体描述了竹子的用途。“锦箨裁夏扇”展现了竹子的实用价值,用竹箨制作夏天的扇子,既环保又富有诗意。“玉笋供春槃”则体现了竹笋的美味,可供春天食用,增添了生活的气息。这两句诗将竹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诗歌更具生活情趣。第五联:“晴蜗潜叶底,暝雀投林端。”通过描写蜗牛和鸟儿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竹轩周围的自然景象。“晴蜗潜叶底”描绘了晴天里蜗牛悄悄爬到竹叶底下的情景,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暝雀投林端”则描写了傍晚鸟儿飞向树林深处的画面,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这两句诗使诗歌的画面感更强,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第六联:“幽兴遇物惬,高怀随处安。”表达了诗人清幽的兴致和高雅的情怀。“幽兴遇物惬”说明诗人清幽的兴致遇到外物便感到惬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高怀随处安”则表达了诗人高雅的情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安然自得,展现出诗人的豁达和超脱。这两句诗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尾联:“且免一日无,何须千亩宽。”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且免一日无”强调了诗人对竹子的依赖,只要有竹子相伴就足够了。“何须千亩宽”则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珍惜,不需要大片竹林,只要有一片小小的竹轩就心满意足了。这两句诗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竹子的独特情感。
上一篇:宋·徐钧《徐穉》
下一篇:宋·陈与义《中牟道中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