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砚昔年游":昔日共同伏案读书的场景,
# 几:此处指书案。
"于今成十秋":至今已相隔十年。
"松坚终发石":松终将顶破岩石生长,
# 松坚终发石:意为苦学破难关,发石:剖开石头。
"鱼变即辞流":鲤鱼化龙后便离开溪流。
# 鱼变即辞流:意为鱼变飞上天。鱼变:鱼变化为龙。语本《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莫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后以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近郡无飞檄":邻近州郡没有紧急军情文书,
# 飞檄:飞马传递的军情文告。,近郡:古谓距王城五百里之外为近郡,指邻近京城之郡。
"清时不借筹":太平清平的时代无需为谋划策略发愁。
# 借筹:代人策划。,清时:清平之时,太平盛世。
"淇园春竹美":卫州淇园的春竹秀美,
"军宴日椎牛":军营每日杀牛设宴。
# 椎:用木棰砸死。,军宴:稿劳军人的宴席。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以送别为线索,融合同窗情谊、人生勉励与赴任地风物描写,展现了士人科举入仕的艰辛与荣耀,同时寄寓对友人仕途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比喻:“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以松树破石而出比喻苦学突破困境,以鱼跃龙门化为龙比喻科举及第后的蜕变与升迁。通过自然意象的类比,生动展现龚章十年寒窗终获功名的历程。用典:“鱼变”化用《辛氏三秦记》中“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暗含金榜题名、身份蜕变之意,典故的运用使诗意更具文化厚度。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先忆同窗之谊,再赞其苦学成材不易,又勉励其忠于王事,后写赴任地风物之胜,层次分明,情感真挚。首联,以时间跨度开篇,回忆往昔书斋求学的日子,转眼间已过去十年,表达了时光飞逝之感。颔联,用自然界的松树破石而出和鱼儿蜕变离水比喻人的成长与变化,赞扬了龚章苦学成材的不易。颈联,描述当前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卫州邻近京城,没有紧急的军情文告,太平盛世也无需为人出谋划策,意在勉励龚章忠于王事。尾联,既展现了卫州淇园春竹的美好,又通过“军宴日椎牛”暗示了国家安定、生活富足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龚章赴任地风物之胜的羡慕。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感脉络层层推进:从同窗共读的往昔追忆,到十年寒窗的成长礼赞;从临别赠言的殷切嘱托,到赴任之地的盛世描摹。这种由私谊到公义、由个体到时代的视角转换,既体现了传统士人的家国情怀,又在送别题材中开拓出情志交融的审美境界。
# 其文如金玉谷帛药石也,必有适于用,无益之文,未尝一语及之。
宋《司马温公行状》
上一篇:宋·曾几《次韵三首(其三)》
下一篇:宋·高遁翁《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