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kuàng
gōng
dōng
zhuāng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4
sōng
fēng
yuǎn
dié
qiān
chóng
xuě
lín
piàn
tiān
bǎi
qǐng
píng
gāo
lián
bié
guǎn
liǎng
háng
shū
liǔ
qīng
quán
guó
zhù
shí
gòu
rén
dài
lóu
háng
chuān
xiāo
xiàng
fāng
zuǒ
yòu
shǒu
qiě
qióng
zhì
xián
tián

译文

远处嵩山隐隐约约,山峦重叠的峰顶上覆盖着白皑皑的积雪,那茫茫的一片是伊水,水天相连,浑然一色。近处水滨百顷平整的田地,矗矗楼台、潺潺清泉镶嵌其间,小溪两旁,柳枝低垂,轻拂水面。国之大厦正须柱石般的重臣支撑,人若想渡过大河到达彼岸,必须凭借高大的楼船。潞公像萧相国一样曾是国君的左右臂膀,如今却被排斥于朝廷之外,在荒僻的村野造屋买田。

逐句剖析

"嵩峰远叠千重雪":远处嵩山隐隐约约,山峦重叠的峰顶上覆盖着白皑皑的积雪,

# 叠:一作“迭”。,嵩峰:中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

"伊浦低临一片天":那茫茫的一片是伊水,水天相连,浑然一色。

# 浦:水滨。,伊:伊河、伊川,水名,出河南卢氏县东南,东北流经嵩县、伊川、洛阳,至偃师,入洛河。

"百顷平皋连别馆":近处水滨百顷平整的田地,矗矗楼台、潺潺清泉镶嵌其间,

# 别馆:别墅。,平皋:水边平地。皋,水岸。

"两行疏柳拂清泉":小溪两旁,柳枝低垂,轻拂水面。

"国须柱石扶丕构":国之大厦正须柱石般的重臣支撑,

# 丕构:犹言大厦。丕,大。,柱石:比喻担当重任的人。

"人待楼航济巨川":人若想渡过大河到达彼岸,必须凭借高大的楼船。

# 巨川:大河。,济:渡。,楼航:有叠层的大船。

"萧相方如左右手":潞公像萧相国一样曾是国君的左右臂膀,

# 萧相方如左右手:以萧何比喻文彦博。沛人萧何(?-前193年)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为第一功臣,汉律令典制,多其制定。左右手,比喻得力的助手,《史记·淮阴侯传》:“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且于穷僻置闲田":如今却被排斥于朝廷之外,在荒僻的村野造屋买田。

# 穷僻:贫困不遇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是北宋司马光所作的七言律诗。诗歌前半部分以开阔视角写景,将潞公宅邸置于嵩山积雪皑皑、伊水天际相连的宏阔背景中,由远及近,细腻勾勒出一处依山傍水的静谧庄园,营造出远离尘嚣的意境。后半部分诗意陡转,不再延续隐居场景的描绘,而是转而发表议论。诗人强调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贤才支撑,点明文彦博、富弼等人皆是国之栋梁,并以渡河为喻,说明这些贤才施展治国方略离不开君主的支持。然而现实是,潞公昔日曾如萧何般辅佐君王,如今却被弃置不用,只能在庄园中消遣度日。诗中委婉表达了对宋神宗用人举措的批评,同时也流露出司马光自身遭贬闲居的无奈与愤懑。全诗叙事抒情转换自然,跌宕起伏,蕴含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由于与王安石政治主张存在分歧,从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1085年(元丰八年),作者退隐洛阳。1082年(元丰五年),曾任宰相的文彦博(封潞国公)、富弼(封韩国公)等因反对新法,相继在洛阳定居。他们组建了一个在野团体,名为“耆英会”,时常相聚,饮酒作乐。君贶即宣徽使王拱辰,也是耆英会成员之一。这首诗创作于作者与各位耆老在文彦博庄园宴饮游乐之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宴游抒怀诗。诗歌描绘了作者与耆老在文彦博庄园宴乐的场景,体现了他们表面优游世外,实则心念朝廷、因不得用而耿耿不快的复杂心情。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描绘远景,嵩山山峦叠雪、伊水与天相接,境界开阔;“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刻画近景,平皋、别馆、疏柳、清泉,细致入微。远近景物相互映衬,使庄园景色层次丰富,立体感十足。比喻:“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以“柱石”喻能支撑国家的大臣,说明其对稳固国家的重要性;将国家治理的艰难比作渡巨川,以“楼航”喻得力大臣辅助皇帝达成治国目标,形象生动地阐明君臣在治国中的关键作用。用典:“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引用萧何遭猜忌后“置田宅必居穷处”的典故,将潞国公与自身类比萧何,既赞其才干,又委婉讽喻皇帝对大臣的猜忌,含蓄表达不满与感慨。借景抒情:“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作者通过描写嵩山的雪景、伊水的辽阔、平皋别馆以及溪边垂柳等美丽恬静的景色,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但面对此景,作者却无心欣赏,反而引出“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的感慨,借恬静之景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治理的忧虑以及个人抱负无法施展的愁绪。虚实相生:“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是实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园的美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是虚写,由眼前景联想到国家需要柱石之臣来扶持,以萧何的典故来感慨当今君臣关系,抒发内心的无奈与不满,虚写与实写相互映衬,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两句是描写潞国公庄园的远景。一个“远叠”生动地描绘出嵩山山峦重重叠叠的形态,峰顶上覆盖着白皑皑的积雪,“千重雪”让嵩山更添一份悠远和纯净。“低临”形象地写出伊水仿佛与天相接,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的广阔景象。作者以写意的泼墨笔法,粗线勾勒出嵩山和伊水的景致,营造出一种简远的意境,给人以开阔之感,为后文庄园景色的描绘奠定了背景基调。“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两句是描写潞国公庄园的近景。“百顷平皋”展现出庄园附近大片平整土地的广阔,“连别馆”则将庄园中的楼台与平皋相连接,体现出庄园的宏大布局。“两行疏柳”,柳枝稀疏,给人以疏朗的感觉,“拂清泉”更是妙笔,柳枝低垂轻拂着清泉水面,动静结合,潺潺清泉与轻拂的柳枝相映成趣,浓墨点染出一幅恬静的画面。远近相宜,虚实相生,浓淡相间,将庄园山水图的近处景致描绘得历历在目,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两句在诗意上笔锋突兀陡转。作者面对如画风景却无心观赏,反而借景抒情。以高峭入云的嵩山隐喻国家需要如嵩山这样刚直有力的柱石来撑扶,将国家比作大厦,突出大臣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以茫茫一色、深广莫测的伊水,暗喻人若要到达彼岸需凭借楼船,进一步说明辅弼大臣须仰仗皇帝的威势才能实现政治主张。此联从前面淡远的景致中振起,气势宏大,气魄非凡,既符合司马光的大臣身份,又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两句作者抚今追昔,笔势陡然下跌。作者把潞国公比作昔日辅佐汉高祖被视为左右手的萧何,实际上也是自况。“且”字点明了无论是萧何,还是潞国公以及作者本人,买田建馆、投闲置散并非自愿,而是迫于形势。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国公(也包括他自己)的辅君治国才干,又通过萧何终遭猜忌的典故,隐隐讽喻了宋神宗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得力大臣排斥于朝廷之外,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境遇以及朝廷现状的感慨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结构层次分明,情感表达富有节奏变化。开篇四句以细腻笔触描绘眼前景致,画面清晰且布局工整,呈现出平和舒缓的基调。景与情相互触发,五、六句笔锋急转,在景物触动下,作者情感迸发,诗句气势雄浑,感染力十足。结尾处情绪又急转直下,通过今昔对比,将未言明的感慨留待读者思索。这种结构并非刻意雕琢,而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诗人悠游自在的生活状态与壮志未酬的抱负,静谧的自然风光与内心澎湃的情感,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些矛盾被如实呈现在诗中,便造就了诗歌跌宕起伏的节奏与富有层次的情感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在风格上起初闲淡,后转入慷慨悲壮,使得全诗显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

不详北京大学教授张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黻《过白沙》

下一篇:宋·刘克庄《赤侄孙敢名圭行冠礼一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