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来不复去":偶然来到这里,马上又要离开,
# 不复去:不愿离去。,暂:犹偶然。
"梦里到长安":这里是我的梦魂几回到过的长安。
"可惜终南色":最使我迷恋的是终南山色,
# 终南:终南山,在长安南。,可惜:可爱。
"临行子细看":因此我临别时仔仔细细看了又看。
# 子细:同“仔细”。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通过描写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对终南山色的深情凝望,抒发了司马光对朝廷的眷恋与政治失意的无奈。诗中“梦里到长安”的虚笔与“可惜终南色”的实景交织,既暗含对儒家治世理想的坚守,也流露出新旧党争背景下士大夫的酸楚与不甘。
2. 写作手法
以虚写实:首联“暂来不复去,梦里到长安”以“梦”为虚笔,实写对长安的不舍与政治理想的执着。表面写偶然到访却不得不离开,实则暗喻政治生涯的短暂与失意;而“梦里到长安”以虚幻的梦境反衬现实中的无奈,将儒家士大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精神坚守具象化,形成虚实相生的抒情结构。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暂来不复去,梦里到长安”看似直白,实则暗含多重意蕴:其一,“暂来”暗指政治生涯的短暂,自嘲中透出对仕途沉浮的无奈;其二,以“梦里到长安”的虚笔,将儒家士大夫心系社稷、难以割舍朝堂的执念化为具象,看似避世退隐,实则从未放弃治国理想。两句虚实相生,道出被迫离京的酸楚与精神坚守的孤傲。后两句:“可惜终南色,临行子细看”借终南山景抒怀,将政治情结凝于自然意象。“子细看”三字凝注了诗人驻足回望的深沉眷恋——终南山既象征长安的巍巍气象,更暗示着司马光心中“辅佐明君、治国安邦”的理想。而“可惜”二字尤为精妙:表面叹惋与山水美景的离别,实则在“新法当道,旧政倾覆”的背景下,暗含对朝政偏离儒家治国之道的痛心。这种欲说还休的含蓄,既流露出对变法浪潮的忧虑,又恪守着士大夫“怨而不怒”的品格尺度。
4. 作品点评
司马光这首绝句以质朴简淡的语言承载深沉情思,言浅意深而意蕴绵长,展现出士大夫高洁的精神品格。其艺术价值正如元稹五绝《行宫》——后者以白头宫女闲话玄宗的场景,寥寥二十字道尽盛衰兴亡,素有"四语抵得《长恨歌》"的美誉。司马光同样以凝练笔法,在“暂来”“可惜”的喟叹间,将政治失意、家国忧思与人生况味熔铸一体,其情感浓度足以媲美长篇别离诗的千言万语。
# 不枝不求,诗人之旨也。然推到世界,自是对释家言。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