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工书世所稀":怀素的书法本为世间罕见,
"於今散落无复遗":如今真迹散落,再无完整留存。
"君从何处获数幅":你从何处寻得这几幅残卷,
"败绢苍苍不成轴":破损的绢帛泛黄陈旧,已无法装裱成轴。
"云流电走何纵横":墨迹如行云闪电般奔放交错,
"昏醉视之双日明":即便醉眼昏沉,观之亦觉双目清明。
"烈火烧林虎豹慄":笔力似烈火烧林,令虎豹惊惧,
"疾雷裂地龙蛇惊":又如疾雷劈地,使龙蛇震颤。
"须臾挂壁未收卷":片刻间将残卷挂于壁上未及收起,
"阴风飒飒来吹面":忽有冷风飒飒拂面而来。
"秪疑神物在暗中":仿佛有神物隐匿暗处,
"宝秘不令关俗眼":秘藏珍宝不令凡俗之眼窥见。
"嗟余平生不识书":可叹我一生无缘收藏真迹,
# 书:一作“收”。,余:一作“予”。
"但爱意气豪有余":唯爱其豪迈气韵充盈天地。
"欲求数字置座侧":若求得几字悬于身侧,
# 座:一作“认”。
"安得满斗千金珠":岂非如同获得满斗价值千金的明珠。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开篇至“败绢苍苍不成轴”:“上人工书世所稀,於今散落无复遗”,开篇直抒胸臆,高度评价怀素书法技艺超凡,堪称稀世珍宝,一个“稀”字强调其在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紧接着“于今散落无复遗”又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之情,感慨如此珍品如今却难觅踪迹,散落四方,为全诗定下基调,引发读者对怀素书法命运的关注。“君从何处获数幅,败绢苍苍不成轴”,笔锋一转,从怀素书法的整体境遇聚焦到友人所拥有的几幅作品上,“败绢苍苍”描绘出这些书法作品载体的破旧模样,绢质泛黄、不成卷轴,看似衰败,实则更添历史沧桑感,让人不禁好奇,在这破旧表象下,藏着怎样震撼人心的书法魅力,为下文对书法本身的描绘做了铺垫。“云流电走何纵横”至“宝秘不令关俗眼”:“云流电走何纵横,昏醉视之双日明”,诗人用云流电走”这一极具动感的词汇,生动形象地展现怀素书法笔势的灵动与奔放,仿若云朵飘动、闪电划过,纵横交错间充满了自由的力量,“昏醉视之双日明”更是夸张又精妙,即使人处于昏醉状态,目光触及此书法,也能瞬间清醒,双目生辉,侧面烘托出书法的独特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烈火烧林虎豹慄,疾雷裂地龙蛇惊”,进一步以夸张比喻的手法,将书法的气势比作烈火焚烧山林让虎豹颤栗、疾雷劈开大地令龙蛇惊恐,从自然万象中摄取极具震撼力的场景,赋予书法以磅礴、狂野的生命力,让人仿若能感受到怀素挥毫时的激情与豪迈。“须臾挂壁未收卷,阴风飒飒来吹面”,画面一转,当书法作品挂于壁上尚未收起时,“阴风飒飒”营造出一种神秘诡异的氛围,仿佛这书法蕴含神秘力量,如同有神物隐匿其中,不让凡俗之眼轻易窥探,既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又强化了其超凡脱俗的气质。“秪疑神物在暗中”:此句营造神秘氛围,“疑”字引发好奇,让人感觉有神秘之物隐匿暗处,添奇幻色彩。“宝秘不令关俗眼”:承接上句,强调神秘之物珍贵超凡,“宝秘”显稀罕,“不令关俗眼”点明非俗人能窥见,流露对世俗疏离态度,暗示美好需用心感悟。“嗟予平生不识收”至结尾:“嗟予平生不识收,但爱意气豪有余”,诗人在此处坦诚直言,说自己平日里并不精通书法鉴赏,是个外行,然而即便如此,依然被怀素书法中那豪迈奔放的意气深深吸引,“爱意气豪有余”表明吸引他的并非技法层面,而是作品传达出的精神气质,这种质朴的喜爱更显真诚。“欲求数字置认侧,安得满斗千金珠”,结尾直白地抒发渴望之情,想要求得怀素书法几个字置于身旁,甚至不惜付出满斗千金的代价,用夸张的“满斗千金珠”突出内心的急切与珍视,将对怀素书法的推崇推向高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虽不懂书法精妙,却对其魅力毫无抵抗之力,也从侧面反映出怀素书法跨越专业与世俗界限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