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碗冰寒滴露华":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 玉碗:古代富贵人家冬时用玉碗贮冰于地窖,夏时取以消暑。
"粉融香雪透轻纱":美人颊边粉汗微融,纱衣轻薄,隐隐透出白腻的肌体。
#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粉融:脂粉与汗水融和。
"晚来妆面胜荷花":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
# 胜荷花:语本李白《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借“荷花”表现女子美貌。
"鬓亸欲迎眉际月":梳妆后微微下垂的秀发,与娥眉间的眉际月相得益彰,
# 眉际月: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鬓亸:鬓发下垂的样子,形容仕女梳妆的美丽。
"酒红初上脸边霞":似醉酒后的红晕,如朝霞洒落在她的脸颊。
"一场春梦日西斜":昼眠梦醒,夕阳西下,原来这一切都是春梦初醒的所作所为。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所作,这首词咏写的是一位夏日闺阁美人。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幅绮丽华美、色彩浓艳的仕女午睡之景。它细腻勾勒出夏日黄昏时分,佳人从白昼幽梦中悠悠转醒,于朦胧间轻理晚妆,面颊之上犹带三分酒意、七分娇羞的慵懒情态。整首词作笔触婉转,韵味悠长,恰似一幅精心雕琢、浓墨重彩的油画,令人沉醉不已。
2. 写作手法
比喻:“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这两句诗中“香雪”一词以精妙之笔借喻女子肌肤的皎洁芬芳,与“冰寒”之句相映成趣,二者交融,恰似在炎炎盛夏中觅得了一抹沁人心脾的清凉之境。写出了女子晚来之容颜好似丰腴艳丽的荷花,尽显其娇美之态。白描:此词以纯熟的白描技法娓娓道来,仅撷取闺房一隅之景,便将佳人的举手投足、绰约风姿、酣眠之态与初醒之容,刻画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韵味,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其词风绮丽华美,深得“花间”词派之精髓遗韵。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写的是屋里的一个场景:玉碗里盛着晶莹的冰块,碗边凝结的水珠像要滴下来。古代有钱人家冬天会把冰存到地窖里,夏天拿出来用降温。这里一个“寒”字,反而衬出屋里的闷热。接着笔锋转到屋里的人身上:她脸上微微出了汗,皮肤和轻薄的纱衣贴在一起,肌肤洁白又有香气,晚上化完妆的脸比荷花还好看,就像一幅画里走出来的美人,把女子的美展现得很清楚。后面两句用了比喻,写法和用词有点像“花间派”的风格。“粉融”说的是脂粉和汗水混在一起的样子,没直接说“汗”,这是作者写得巧妙的地方。“香雪”是用雪来比喻皮肤的洁白芬芳,虽然以前诗词里也用过,但这里和前面“玉碗盛冰”的句子一起,让人在夏天读着也觉得凉快。用“玉”“冰”“粉”“雪”这些白色,衬得脸上的妆更红,把夏天傍晚女子化好妆的样子写得很生动,就像一张好看的照片。下片开头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样子,好看但不艳俗,细节生动但不做作。古代女子有一种面饰,用黄粉在额头涂个圆形,位置在两眉中间,所以词里叫它“眉际月”。这里不仅画得很细致,还能看出作者对女子的喜爱。“月”和“霞”在这里有双重意思,既是在比喻女子的眉毛和脸庞,也是指黄昏时的真实景色。能想象这样一个好看的姑娘,刚化好晚妆,穿着轻薄的纱衣,轻轻站着,一个人靠着傍晚的云霞,迎接刚升起的月亮。最后一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才说明前面五句写的,都是她白天睡觉醒来后的情景。女子睡醒后,脸上的粉和汗水混在一起,又重新整理了妆容。“春梦”是说刚才做的梦很短。她的困倦、无聊,还有那些淡淡的愁绪,到这里就全都表现出来了。最后这句是倒装,“日西斜”和上片的“晚来”相呼应。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白描方式叙写,选闺房一景,把美人神态、姿容,睡态及醒时样子描绘得异常鲜明真实,很有生活气息,令人知可意会。词格调高雅,颇具“花间”遗风。
# 同叔《浣溪沙》云:“玉梳冰寒滴露华”、“妆面胜荷花”为明喻;“眉际月,脸边霞”为隐喻;而“香雪”则借喻也。是譬喻三种格式,已备此一词中。
不详著名词学家宛敏灏《二晏及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