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ng
yīn

朝代:宋作者:晏殊浏览量:3
juǎn
lián
shān
yǎn
qián
xiàn
tāo
shēng
zhěn
shàng
wén
tái
jìng
duī
luò
shí
lóu
fēng
jìng
suǒ
hán
yún

译文

卷起窗帘,山间的景色便映入眼帘,夜深时,涛声阵阵传到枕边。青苔小径上,雨后堆积着层层落叶,石砌的楼阁在无风中,寒云仿佛被凝固在半空。

逐句剖析

"卷帘山色眼前见":卷起窗帘,山间的景色便映入眼帘,

"入夜涛声枕上闻":夜深时,涛声阵阵传到枕边。

"苔径雨余堆落叶":青苔小径上,雨后堆积着层层落叶,

"石楼风静锁寒云":石砌的楼阁在无风中,寒云仿佛被凝固在半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崇因寺》是北宋晏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先写卷帘可见眼前山色,入夜能在枕上听见涛声;再写雨后苔径堆积落叶,风静时石楼锁着寒云。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崇因寺周围山色、涛声、苔径落叶、石楼寒云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对此处景致的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景德二年(1005年),14岁的晏殊凭借神童的身份被推荐到京城,在经过进贤县的崇因寺时写下了这首诗。明代的《明一统志》和清代的《西江诗话》都有记载,晏殊以神童身份被举荐时曾路过进贤县的崇因寺,还留下了“苔径雨余惟落叶,石楼风静锁闲云”的诗句,从侧面证实了崇因寺和晏殊之间存在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借卷帘所见的山色、静夜枕上的涛声、雨后堆叶的苔径、风静锁云的石楼等景象,写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卷帘山色眼前见”是静景,写卷起帘子,山色清晰映入眼帘,展现出山林的静谧;“入夜涛声枕上闻”是动景,夜晚涛声传入枕中,带来声响的动感。“苔径雨余堆落叶”为静,雨后苔径堆积落叶,呈现静态画面;“石楼风静锁寒云”中“风静”显静,寒云萦绕石楼,亦是静景中藏微动态。动静相衬,勾勒出崇因寺的清幽之境。

3. 分段赏析

“卷帘山色眼前见,入夜涛声枕上闻”,前两句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崇因寺的景象。卷起帘子,山间景色立刻映入眼帘;到了夜晚,涛声在枕畔回荡。“卷帘”“眼前见”写出山色的直观可感,“入夜”“枕上闻”则显涛声的持久与贴近,一昼一夜,一视一听,勾勒出寺庙与自然相融的环境,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苔径雨余堆落叶,石楼风静锁寒云”,后两句描绘雨后寺中景致。长满青苔的小路上,雨后堆积着落叶;石楼在风停之后,仿佛锁住了寒云。“苔径”“落叶”显雨后的静谧与萧瑟,“风静”“锁寒云”则添几分清冷与高远,细节中透着寺庙的幽深寂寥,暗含诗人对这份宁静的体察与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风流子·白莲》

下一篇:宋·陆游《六言杂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