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rén
sān
shān
bèi
zhào
chén
duān
rén
shì
yǐn
jiàn
shàng
zuò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cháng
hèn
cháng
hèn
cái
zuò
duǎn
xíng
rén
wèi
chǔ
tīng
chǔ
kuáng
shēng
lán
jiǔ
wǎn
yòu
shù
huì
zhī
bǎi
qiū
gèng
cān
yīng
mén
wài
cāng
làng
shuǐ
zhuó
yīng
bēi
jiǔ
wèn
shēn
hòu
míng
rén
jiān
wàn
shì
háo
cháng
zhòng
tài
shān
qīng
bēi
bēi
shēng
bié
xīn
xiāng
shí
ér
jīn
qíng
guì
fēi
shì
guī
bái
ōu
méng

译文

我心里装着无穷恨怨,把它写成一曲《短歌行》。有谁来安慰我,跳起楚舞轻盈,听我唱楚狂人接舆的《凤兮》歌?我在带湖既种了九畹的兰花,又栽了百亩的蕙,到了秋天可以吃菊花的落花。在我的门外有沧浪的清水可以洗我的丝带。有人发问,一杯酒怎能抵住身后名?但是,现今是人间万事都是本末倒置,最悲伤也没有比生离死别更悲伤的,最欢乐也没有比结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欢乐的。这是古今以来儿女的常情。追逐富贵不是我谋求的事,还是归隐山林与白鸥结友为盟。

逐句剖析

"长恨复长恨":我心里装着无穷恨怨,

# 复:更。,长恨:即《长恨歌》。

"裁作短歌行":把它写成一曲《短歌行》。

# 短歌行:乐府平调曲名。

"何人为我楚舞":有谁来安慰我,

# 楚舞:《史记·留侯世家》:“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

"听我楚狂声":跳起楚舞轻盈,听我唱楚狂人接舆的《凤兮》歌?

# 楚狂声:楚国的狂人接舆的《凤兮歌》。

"余既滋兰九畹":我在带湖既种了九畹的兰花,

#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语出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又树蕙之百亩":又栽了百亩的蕙,

"秋菊更餐英":到了秋天可以吃菊花的落花。

"门外沧浪水":在我的门外有沧浪的清水可以洗我的丝带。

#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语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缨:丝带子。这两句的意思是:对清水、浊水态度要明确,不要然然可可。表示了他刚正清高的品德。

"一杯酒":有人发问,

"问何似":一杯酒怎能抵住身后名?

"人间万事":但是,

#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毫发:毛发,喻极细小的事物。这句是说人世间的各种事都被颠倒了。

"毫发常重泰山轻":现今是人间万事都是本末倒置,

"悲莫悲生离别":最悲伤也没有比生离死别更悲伤的,

#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识。”这里是对陈端仁说的,表示对陈端仁有深厚的感情。

"乐莫乐新相识":最欢乐也没有比结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欢乐的。

"儿女古今情":这是古今以来儿女的常情。

"富贵非吾事":追逐富贵不是我谋求的事,

#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语出陶渊明《归去来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里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归与句:黄庭坚《登快阁》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归与白鸥盟":还是归隐山林与白鸥结友为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之一。此词以“恨”字为主题,开篇便连用两个“长恨”,将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愤懑之情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词中既有对南宋朝廷昏庸无道的批判,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又有与友人陈端仁的惜别之情。其运用大量典故、对比等手法,上片借典故表坚守之志,下片批判现实并道离别愁绪。全词语言爽利,沉雄激昂,情感深沉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作于绍熙三年(1192年)初,这年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当年冬天,他接到宋光宗赵惇的召见,需从三山(今福建福州)赶赴临安。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在宴会上,辛弃疾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此词以“恨”字为主题,来发泄词人对当权者的愤恨,通过在饯行席上的感慨,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朝廷昏庸、是非颠倒的悲愤,倾诉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同时也抒发了与友人陈端仁的惜别之情以及坚守高洁志节、不屑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中大量运用典故,如“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等句,分别化用刘邦、戚夫人以及屈原《离骚》中的典故,来抒发自己无人理解的悲愤和坚守高洁的情操,使词作内容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对比:“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一句,将“毫发”与“泰山”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的现实,突出了词人对朝廷的失望与愤懑。直抒胸臆:“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直接抒发了词人心中对国家命运、个人遭遇的无尽愤恨,开篇便奠定了悲愤的情感基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比喻:“餐英”句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词人起笔便直抒胸臆,连用两个“长恨”,将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愤懑之情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国势衰微,北方沦陷,而南宋朝廷却一味偏安,不思进取,辛弃疾空怀报国之志却屡遭排挤打压,这些痛苦经历所凝聚的“长恨”难以言表,只能化作这首《短歌行》。此句奠定了全词沉郁悲愤的情感基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两个典故。一是刘邦与戚夫人的故事,刘邦曾在戚夫人面前感慨没有人为他跳楚舞,以衬托自身的孤独。二是楚狂接舆高歌讽刺孔子不识时务的典故。辛弃疾借此表明,自己虽心怀满腔激愤,却如同楚狂接舆一般,无人倾听理解,在这现实世界中孤独无助。同时,也展现出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耿介性格。后两句连续引用屈原《离骚》和《楚辞・渔父》的典故。“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辛弃疾以屈原自比,像屈原精心培育兰花、蕙草,餐食秋菊的花瓣一样,表明自己一直致力于培养美好的品德和操守,即使身处困境,遭受排挤,也绝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引用《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进一步强调自己对清浊有着明确的判断和选择,不会因外界环境的污浊而改变自己的志节,展现出词人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下片“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一句遥应篇首,借用西晋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的典故,表达了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感慨。在辛弃疾看来,世间追求的所谓身后之名,在现实的无奈和理想的破灭面前,往往显得虚无缥缈,还不如当下与友人共饮的这一杯酒来得实在。这看似洒脱的言语背后,实则隐藏着他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深深无奈和牢骚。“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是全词的关键之笔,也是对南宋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南宋统治集团是非不分,轻重倒置。国家面临的生死存亡等重大问题被忽视,如同泰山般沉重的国事无人重视;而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之事,却被看得无比重要,犹如毫发之重。辛弃疾以这一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朝廷的昏庸腐朽,表达了自己对这种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后两句中的“悲莫悲生离别”化用屈原《九歌》中的句子,直接点明与友人陈端仁即将分别的悲伤之情,强调了这份惜别之情的深沉和真挚。“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前半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意思,表明自己此次赴临安并非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后半句借用黄庭坚“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的诗意,表达了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与白鸥为伴,也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志向。同时,这也是对友人陈端仁的一种慰藉和共勉,体现了二人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

4. 作品点评

与常见的离别之词大相径庭,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虽为答别之作,却毫无寻常之人的哀怨气息。通览全篇,此词答别却无别怨,满溢其中的是词人感时伤事的悲恨与忧愤,绝无一丝凄楚哀怨之情。词中的情感表达,时而激昂高亢,时而沉稳平静,节奏时而急促紧迫,时而舒缓平和,由此形成一种于豪放风格中尽显沉郁的独特艺术情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意匠经营,全无痕迹。

明李濂《批点稼轩长短句》

# 几不欲自作一语。

明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

# 东坡中秋词,前段第三句作六字句,后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又似四字七字句,词品所谓语意参差也。稼轩席上作“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歌声”与“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类是。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下卷》

# 一片幽郁、不可遏抑。运用成句,长袖善舞。郁勃肮脏,笔力恣肆,声情激越。又《词则·放歌集》卷一眉批:悲愤填膺,不可遏抑,运用成句,纯以神行。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五

# 此词浑如急管繁弦,悲促愤慨。稼轩帅闽未久,纵有扼腕龃龉之情,莅任未久,不应如是之甚。端仁废职家居,相对固不免有牢落之思,离筵赠答之词,亦不作如此倾吐。窃疑此词之题虽云“席上作”实则稼轩赋此词不必为陈端仁亦不必专指赴召事。稼轩帅闽,本非所愿,奉召多时,迟迟而前,《山花子》“三山戏作”一词尤能见其胸抱。此词主旨在“富贵非吾事”一语,稼轩身虽贵,而富贵非其所愿,端仁虽失位,而沧浪容与,长结鸥盟。“乐莫乐新相识”者亦在此。此词妙处皆多于言外见之。

近代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宓《读诗》

下一篇:宋·释昙华《偈颂六十首(其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