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映叶未全开":掩映在石榴叶中的花苞还没有完全开放,
# 榴花映叶:石榴树的花与叶相互映衬。榴花开在五月,满树都是花朵,花期较长。
"槐影沉沉雨势来":槐树的枝叶投下浓密的树影,好像山雨欲来的架势。
# 雨势:比喻槐树叶子浓密。树叶形成沉重的碧绿色,好像下雨的样子。,沉沉:茂盛貌。
"小院地偏人不到":小院地处偏僻,几乎没有人到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庭院里的青苔上印满了鸟的爪印。
# 苍苔:青苔。,鸟迹:鸟的爪印。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闲适诗。描绘了诗人闲居西斋时所见的夏日景致,石榴花半开娇艳,与浓绿槐叶相映成趣,静谧小院人迹罕至,苍苔布满飞鸟爪印,营造出素淡静谧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幽寂淡远的兴致,将悠然闲适之情融于日常景物之中,于平淡里见真意。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句写榴花绿叶相映,展现蓬勃之景,次句“槐影沉沉”营造压抑氛围,以夏日美景与沉闷暗影,衬出作者郁闷心情;后两句描绘“小院地偏”“满庭鸟迹印苍苔”的荒僻,借清幽之景,抒发作者远离朝廷、门庭冷落的孤寂,情景交融,情感自然流露。对比:将榴花的生机与槐影的暗沉对比,突出心境落差;又把庭院人迹罕至、满是鸟迹苍苔的现状,和其实际非偏僻之地对比,强化作者因政治失意、世态炎凉而生的感慨。虚实结合:首句描绘眼前榴花欲开未开、红绿相间之景,为实写,尽显夏日生机,令人如临其境;“槐影沉沉”同样是实写庭院槐树浓密、光影昏暗之态。而后两句有所转折,“小院地偏”看似实指地点偏僻,实则为虚,独乐园并非地处偏远,这是作者借“地偏”之感,暗喻自身远离朝廷、淡于荣利的处境,是虚写其心境;“满庭鸟迹印苍苔”承接“地偏”,以实写庭院荒芜之景,映衬内心的孤寂,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意深度。反衬:以动衬静,“满庭鸟迹印苍苔”,飞鸟踪迹点点这一动态,反衬出小院无人、极度静谧的环境,将夏日小院的幽静意境烘托得淋漓尽致,与王籍“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
3. 分段赏析
首句宛如一幅工笔细绘的丹青,将石榴花的娇态展露无遗,那榴花恰似娇羞的少女,掩映在层层叠叠、浓绿欲滴的叶片之中,欲开未开,有的微微绽露嫣红的花瓣,有的还紧裹着花芯,红绿相互交织、映衬,仿若大自然精心晕染的色彩,蓬勃朝气扑面而来。次句笔锋转向槐树,只见那槐树叶片繁茂浓密,层层叠压,远远望去,仿若浓云密布、风雨欲来之势,日光艰难穿透枝叶间隙,投下大片深沉昏暗的影子,“槐影沉沉”四字,不仅如实勾勒出眼前所见,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彼时内心的沉郁,郁闷之情恰似这影下的凉意,悄然蔓延。第三句打破前文略显沉闷的氛围,点明西斋小院所处之地极为偏僻,远离尘嚣,罕有人至。寥寥数字,为后文埋下伏笔,让人不禁对小院深处的景致更生好奇。末句“满庭鸟迹印苍苔”将画面定格,因小院人迹罕至,静谧安宁,时间仿若在这里放缓了脚步,四处青苔肆意生长,布满庭院,而那上面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正是飞鸟栖息时留下的爪痕,仿若在诉说着自然的故事。此景与韩愈《题榴花》中的“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虽有几分相似,韩诗透着清新明媚,却饱含不平之气;相较而言,司马光的这首诗则散发着淡然无所凑泊的闲适意味,于细微处见真章。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不动声色地借景抒情,情感潜藏于景致描绘之下,寓意深沉,毫无刻意之感,相较直白激烈的诗作,更有余韵,引人反复咂摸。它绝非寻常的闲情写景,于看似悠然的画面背后,实则隐匿着诗人政治失意后的愤懑、独处的孤寂抑郁,还有对世态炎凉、门庭冷落的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如水中涟漪,层层晕染,拓展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与内涵广度,让寥寥数语承载无尽情思。
# 温公此诗,写闲居幽寂之意,翛然于尘埃之表。于此可以见公之于物澹然而无所泊也。
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